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太原热线www.0351net.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张居正与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期的商鞅、西汉的桑弘羊、唐朝的刘晏、北宋的王安石一起被称为中国历史的六大改革家。为明朝中后期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挽狂澜,更被后世认为:是他使明朝的寿命延长了100多年!
清代学者刘献庭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自从朱元璋废宰相设内阁后,明朝实际上再无宰相,然而明朝中期后,首席内阁大学士(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国家大政,实际行使宰相之权。
故而刘献庭的意思是说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是创建明朝的第一皇帝;而宰辅多达一百六十余位,只有张居正是"救时宰相",对千疮百孔的明王朝有再造之功,在他之前和之后的明朝都无人能比。
来源于网络
自幼聪明 被誉为神童
嘉靖三年(公元1525年),张居正出生于江陵县(现荆州市)的一个秀才家里,而且自小聪明过人,很小就成为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通。据记载,张居正5岁能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
也就是说张居正23岁就开始正式进入政坛,这一波操作,即使放在今天,也得让多少"学霸"仰视啊!
进入官场后,张居正很快就适应了官场的那一套,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为官之道,偶尔还会使上一些不太君子的手段打压对手,不过这个对手本身就不是什么好鸟,或者可以说张居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避免朝廷陷入奸臣之手掌控。
来源于网络
隔山打虎 推行改革
张居正真正上位是在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穆宗驾崩,年仅十多岁的明神宗继位。时任内阁首辅但不太受朝臣待见的高拱在内阁里发牢骚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张居正利用高拱与太监冯保之间的矛盾,将高拱的原话改为"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后,指使冯保在皇贵妃李氏(明神宗生母)和陈皇后面前指责高拱大不敬的言语,并谎称高拱想谋立藩王,让皇贵妃和陈皇后大为吃惊。于是,因为高拱的口无遮拦,被张居正利用不太君子的小人手段,利用皇贵妃和陈皇后的力量,把趾高气扬又专横的高拱这只老虎打倒了,张居正顺势取而代之坐上了首辅之位。
万历皇帝尚且年幼,而且高拱被打倒后,太后更加倚重张居正了,所以国事无论大小都由张居正做主,这就给了身兼"帝师"和"宰相"角色的张居正一展抱负的机会。
针对隆庆皇帝驾崩后留下的烂摊子,张居正在万历皇帝期间当首辅十年,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清丈田地,实施"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主张农商并重,减轻百姓的赋役税负的同时,明显改善了明朝财政状况;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加强了北部国防;整顿吏治,严厉整肃了朝廷秩序,甚至使得皇宫里的奢侈消费现象也大为收敛……大明王朝这艘行将沉没的破船,竟然在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修补之后,竟能扬帆顽强地继续航行。
来源于网络
人走茶凉 秋后算账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逝家中,享年58岁。
张居正的死因,和毁誉参半一样,一直是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张居正死后不到两年,昔日的反对派把矛头指向了他,从权重震主到私德败坏,把他批判得体无完肤。长大成人的万历帝也指责张居正"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下旨追夺官秩,查抄家产,以罪状示天下,甚至一度扬言要起棺鞭尸,继而张家亲属自杀的自杀、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张居正鞠躬尽瘁推行的改革,随后被一笔勾销,国家又陷入了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这一切都是死前的张居正难以想象的。
来源于网络
贪恋女色,纵欲而死?
昔日的反对派批判张居正私德败坏,意思是说他私生活混乱、奢侈、不检点,且当时的文士王世贞直言,张大人实死于 *** 过度。与张居正大致同时代的沈德符也批评这位"救时宰相"天天服用戚继光进献的壮阳药以致全身燥热,严冬无法戴帽出门,苦了百官,再冷的天也只能跟着首辅大人光着脑袋挨冻。这些说法是否属实?难道张居正就是一色情狂?
据记载,隆庆皇帝倒是有一段时间被妖姬迷惑,每日钟情声色。
来源于网络
操劳国事 自然病死?
有学者从张居正给友人的信件中得知,至少在万历九年夏天就开始他就觉得精神萎靡不振、饮食不思、精疲力竭,之后病情反复,时好时坏,渐渐力不从心,常常向万历皇帝请假回家调养,甚至申请告老还乡,但皇帝依赖张首辅已成惯性,便往往以大量赏赐,说些"宜慎加调摄,不妨兼理阁务,痊可即出,副朕眷怀"之类的话,极力挽留。张居正无奈,只好在有生之年"镂之肺腑",继续"捐躯陨首",继续改革大业,为皇上效犬马之劳。
万历十年二月,他的病又再次加重了。自担任首辅以来,忧国忧民,日作夜思,食不甘、寝不寐,所忧虑的除了改革大业,还有那些时刻想把他撂倒的士大夫。十年来,力肩重任,勉力支撑,已经积劳成疾,不过才五十多岁年纪,就已是未老先衰之态:形神疲惫,气血壅塞,须发花白,精神委顿。
此时,来自其故乡友人推荐的赵裕医师为张居正诊出"痔"之病,并用手术根除,但手术看来不是非常成功,可能出血不少,张居正被搞得元气大伤,唯有继续卧床静养。他的信件透露了这一情况:"贱恙实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贵府医官赵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
张居正向万历帝报告说:"残恙一向不以痔治,王延十有余年,故病日深。近访得一名医,仰蒙圣恩,赐假治疗,乃得拔去病根。今病虽除,而血气亏损已甚,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按之生理,尚属艰难。"可以看出来,张居正的痔疮其实已拖延了十多年,却一直没对症下药得到有效诊治,所以造成精神萎顿,而手术效果跟预期差别太大,也许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也可能当时中医的"外科"疗法确实力所不及,勉为其难。
几个月后,张居正仍然僵卧病榻上,毫无起色,只好不断向万历帝打报告,申请退休或请长假的要求:"臣自思病以来,静摄调治,日望平复,乃今三月,元气愈觉虚弱,卧起皆赖人扶,肌体羸疲,仅存皮骨,傍人见之,亦皆为臣悲悼,及今若不早求休退,必然不得生还。"他大概自知回天乏术,要追随父亲而去了,"早赐骸骨,生还乡里"居然成为一代人杰最后的奢望与哀鸣。
来源于网络
然而,已长大成人的万历帝并没有应允,只是继续麻木不仁地拼命赏赐,给张居正及其儿子加官晋爵:晋张居正为太师,加岁禄二百石,一子由锦衣卫指挥佥事晋为世袭同知;银八宝四十两、甜食二盒、干点心二盒、烧割一分。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早已对张居正心存芥蒂,正想用过劳方式把尽心国事的张首辅折磨逼迫致死。此时,对康复已绝望的张居正除了回复"臣病困之余,不能措辞,感谢之悰,言不能悉"还能做什么?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满怀着改革大业尚未成功失望和对父亲愧疚的张居正,在昏睡中度过了人生最后一程。他丢下了高堂老母和多年伴侣,撇下了一门儿孙,抛开了庙堂恩怨,斩断了喜乐情丝,以五十八岁之龄,悄无声息地走上了是天堂也是地狱的西天路!
来源于网络
张居正没有料到奏疏中所提的"下部热病",竟会被人借题发挥,引向 *** 之病的猜测。张居正更没有想到他的光荣死去迎来的不是溢美的赞颂和深沉的缅怀,而是恶毒的清算、恶毒的攻击,以及家人无尽的凄凉和悲苦。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张居正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的救时之功,终会被世人认可。他曾经的政敌在几十年后,明王朝再一次岌岌可危时,又想起他这样的人,率先要为他平反昭雪。
只可惜,世间已无张居正!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