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多样。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情。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各地春节的民俗风情。
中国各地春节民间风俗有哪些1
1、广东
有的地区,春节的第一顿饭是吃“万年粮”,即在春节期间为家人准备足够三天的饭菜,寓意“吃喝无忧” 。潮汕地区过年时会吃甜菜糕、烂丸子、酵母包、炸管、五果汤,寓意“生活甜蜜,源远流长”。大年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上一盏灯,准备一坛水,称为“候神水”。
2、广西
根据壮族春节期间的独特习俗,开展摘新水、喝智慧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
3、甘肃
过年有跳社火的习俗。社火是一种集歌舞、流派、品种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4、辽宁
除夕之夜,我们要燃起寿灯,通宵灯火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灯笼。
5、黑龙江
除夕夜,一定要吃饺子,还包几个硬币。初五还必须吃饺子,又称“包五”。
6、福建
农村农舍的大门两侧,有两棵用红纸圈着的甘蔗,称为“门蔗”;纸做的“春枝”。
7、山西
除夕夜,家家户户彻夜不眠,俗称“岁岁”。鸡一叫,就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烟花、拜神、祭祖,然后家人互相拜年。
8、山东
在东方各地,家长通常先起身“发卷”,并在开门前放火鞭,然后才可以说话。人类在父母的带领下祭拜天地诸神。春节的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放鞭炮。为了驱邪求吉祥,有的地区用芝麻秆煮饺子,寓意新的一年如芝麻开花,日子越来越好。
中国各地春节民间风俗有哪些2
浙江省
武城县元旦,用一根长竿将草捆在上面,点燃,敲锣打鼓,称为“青天蚕”。并点燃杆子上的天灯直到3月3日。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关门前,又点“关门炮”。绍兴过年时用“茶碗茶”招待客人,里面放橄榄、金橘,并用茶叶蛋招待客人,称为“抱元宝”。
山西省
在山西,拜天祭祖的习俗很少见,但年夜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却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放鞭炮。为了驱邪求吉祥,有的地区用芝麻秆煮饺子,寓意新的一年如芝麻开花,日子越来越好。饺子要多煮,一定要够多,用意是要多一个头。吃饭时,每人除一碗外,还要多上一两碗,以期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在元旦出门之前,都要向天上的玉皇大帝祈福,这就是所谓的“祭神”。早上祭神用鲜花、蔬菜、水果,中午祭神则用祭酒和一碗春饭。春稻是用红纸做成的春花插在白米上。春稻是“年年有余”的好说法。漳州的初四称为“解雨”。庙里除了烧香外,还准备一盒糖果、糕点,称为“推荐盒”,供下殿迎神。
辽宁省
许多辽宁人在除夕夜点起寿灯,通宵灯火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灯笼必须在除夕之夜点燃,而且必须点燃一晚。灯不能关,意味着延年益寿。出嫁的女孩不能到娘家过年,否则今年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除夕之夜“不准看娘家的灯火”,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广东省
在海丰地区,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红包或橘子。潮州春节饮食有菜糕、烂丸子、发酵包子、炸筒、五果汤等。大年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上一盏灯,准备一坛水,称为“候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祀神灵时,需煮芋头配糖,称为“富贵有命”。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你们家在屋门上贴了一张公鸡的照片。在吴县,元旦去通源寺参拜观音的人较多。苏州人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开门放三鞭炮,称为“高升三级”。清晨出门,必须按照黄历规定的方向走,称为“洗身房”;到城隍庙、土地等寺庙烧香,必须经过十座寺庙,称为“洗神房”。十庙烧香”。从元旦到元宵节,炉子里都烧着巨大的煤炭,称为“欢喜团”。
黑龙江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时候,一定要吃饺子,不过黑龙江人也会在饺子里放几个硬币。谁吃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有吉祥的寓意。另外,黑龙江大年初五必须吃饺子,又称“破乌”,就是咬饺子的意思,寓意消灭一切不吉利之物,有驱邪除灾之意。避免邪灵。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米”与“罪”同音。为了避免这种禁忌,他们会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家人团聚、长寿。六阁等地也在正月初七过“小年”。除了祭祀神灵、祭祖之外,还有团圆饭。人日,成都人参观西郊杜甫草堂。长寿县每逢元旦,门外点起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都有祖先画像。第一天,他们聚集自己的子孙来祭拜。初二,亲朋好友互相赠送面条和猪肉,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天一亮,竹竿上挂黄纸祭天,称为“剑天神”。临潼县把初五定为“送穷节”。各家各户剪完纸后,都会拿到门口扔掉。这一天大家都要吃饱,称为“饱五穷”。
中国各地春节民间风俗有哪些3
1、老北京年俗
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是庙会。除了人们熟悉的长甸之外,还有五仙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著名的庙会,是北京过年最具特色的。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开始,初二一大早去财神庙的人都去庙里朝圣。除了非常有钱有势的人外,大多数人都骑自行车。多身着各种丝缎棉袍,着马褂或马甲,头戴细毡帽。香客从广安门出城南行,当然基本是顺风(因为冬天北京多在西北),但一旦离开广安门,就得逆风而行。
2、东北年俗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还有除夕夜守岁的习惯。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有少数是用硬币包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都用花生或其他坚果代替),谁吃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有吉祥的寓意。
另外,东北人在大年初五必须吃饺子,又称“破五”,就是咬饺子的意思,寓意消灭一切不吉利之物,有驱除灾祸的意思。避免邪灵。
3.陕西年俗
陕西民风淳朴、淳朴,春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古代的“年”并不是腊月二十九、三十,而是“腊月这一天”,也就是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蜡节移至岁末。民国时期采用阳历,将农历的“年”称为“春节”。
陕西人至今仍称春节为“过年”,并流传着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古代有一种兽,叫“年”,每到夜晚,寒冬将至,新春来临。出来吃人,让人坐立不安。在与“年”的斗争中,人们发现这种凶猛的野兽最怕火和噪音,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 “年”一出现,就点起火,扔竹节。 “年”看到熊熊大火,听到鞭炮声,逃得无影无踪。后来,过年团圆逐渐形成。有过年、挂红灯笼、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风俗习惯。
4、云南年俗
云南也贴春联,不过“对联”是用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写”的方式不同,而且粘贴的方式也独特。除夕之夜,全家人都拿着自制的春联,齐声唱起《新年歌》,将院子里、菜园里、田角里的万物按顺序贴上。由于是边贴边唱,所以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当“对联”贴在某物上时,就以该物为“主题”,唱对联歌来“表达”联想。比如,竹枝上贴的是一对剪纸鞭炮,人们唱的“对联歌”是竹子千金保平安,童心传承振兴家族;这幅将剪纸与歌唱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5、上海年俗
以前,一到春节,乞讨的人就多了。有一种乞丐,他乞讨不是因为家里穷,而是因为孝顺。相传这里有鬼门,可以让老人活到九十九、八十一岁。为父母乞讨食物。
有人用纸、竹丝做牛,在自家门前说吉祥话。这就是所谓的“送春牛”。有的手持冬青树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上一些小铃铛和古钱,寓意新的一年,家里会像发财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就是所谓的“钱”。树”。有的穿着佛衫、戴着神面具,乔装成财神菩萨,在各家各户的庭院里狂奔,以示财神菩萨降临。这叫“跳财神”。
6、河南年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称其为“祭灶节”。这时,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停下手中的各种工作,忙着祭灶送神等例行活动。
河南的腊月二十三祭灶习俗,伴随着一段悲伤的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对老夫妇只有一个儿子,他们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但由于家里穷,入不敷出,他只好无奈地让儿子去煤矿挖煤。儿子已经离开很久了,老人非常想念他。这一天,老太太让老人去煤矿看看。途中,老人遇到了一位赤脚的同路人,两人越来越熟悉,相处得很好。聊天中,老人得知赤脚是奉哈迪斯之命来矿场接回一百名矿工的。老人悲痛欲绝,请求赤脚留下他的儿子。赤脚大方地答应了,并嘱咐他不要告诉别人。老人看到儿子,便装病,儿子服侍他,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发生事故,老人赶紧带着儿子回家。转眼三年过去了。今年腊月二十二晚上,老人想起这一年的凶险,忍不住告诉了妻子。没想到,枣主却听了这话。二十三夜,枣王升天后,将此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帝大怒,立即惩罚了赤脚,并带走了老人的儿子。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