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航天新闻不断。从“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到“天宫”空间站载人运行,中国正在走向星辰大海。中国的航天计划虽然宏大,但历来都是计划周密、完善的
中国公布载人登陆火星计划1
今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从“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到“天宫”空间站载人运行,中国正在走向星辰大海。近期,中国航天事业传来好消息。据《中国航天报》报道,中国航天局已正式公布载人火星登陆计划,时间锁定在2033年,届时将进行首次载人火星探测。
考虑到前不久,航天局刚刚宣布启动2030年左右的火星采样计划,中国的航天目标有点让人望而却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NASA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们正在研究2030年左右载人登陆火星的技术,这场太空热潮已经拉开序幕。
中国的航天计划虽然宏大,但历来规划周密、完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院长表示,中国载人火星登陆计划将分几步完成。中国将首先向火星发射机器人,进行勘测、基地选址、资源定位、系统建设等前期工作,然后完成宇航员生存所需资源的获取,例如在火星地下生火。制氧、发电等
这些任务完成后,就可以实施宇航员火星与地球之间的往返计划。据报道,一旦该计划成功实施,中国将在火地之间定期进行载人发射任务。征服宇宙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光是想想这些太空计划就令人着迷。可以说,中国的航天工程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对比中外航天工程,我们会发现我国航天工程具有一系列明显优势。
首先,中国航天工程的基础工作非常扎实,航天目标看似宏大,但并不急功近利。这些年各国对火星的探索活动中,中国一开始并没有走在前面。就连印度也在2013年先于中国发射了第一个火星探测器。中国的落后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舆论一度出现了要求赶超的声音。但中国并没有改变目标,而是按照计划稳步推进,最终实现了后来者胜出。
二是实现了多项任务同步推进。在实施火星登陆计划的同时,我国的月球计划和空间站计划也没有停止。这样做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航天人才和航天资源。过去其他国家的做法是每隔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射一次,这导致整个国家航天领域的人才和设施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效率太低,造成大量浪费。
另外,对比最近媒体披露的中国空间站和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我们可以感受到中美在空间设施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巨大差距。中国空间站整齐有序,一切井然有序,而国际空间站却是丝丝缕缕,杂乱无章。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空间站的新老问题,更是科学、系统管理的理念,已深入落实到中国航天工程的细节之中。
过去,中国人一直仰慕美国的太空计划,期待有一天自己的国家能够成为主角。如今,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而美国的脚步却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此刻,美国也在进行自己的火星计划,但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耀眼了。回顾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切来之不易,中国的脚步永远不会止步于此。
中国公布载人登陆火星计划2
2020年7月23日下午,负责发射我国火星探测工程“天问工程”首套探测设备的中国重型装备“长征五号耀司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推出,举国欢庆。
七个月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将抵达火星,择机着陆巡视,再续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同样在这一年,美国和阿联酋也相继表达了探索火星的意愿。
人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星辰大海迈进,但为什么大家都把火星视为如此重要的一站呢?
为什么是火星?
在太阳系家族中,火星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的外观。由于表面覆盖有氧化铁,这使得火星呈现出明亮的橙红色,比其他行星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古代天文学家和占星家来说,火星这颗行星几乎是不可能被忽视的,所以古人也喜欢给这样一颗特殊的行星起一个有趣的名字。
火星的真彩色图像
Rosetta 于2007 年2 月拍摄
在西方文化中,火星被称为火星(Mars),是古罗马神话中战神的名字,它的前身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Ares)。战神眷顾战士,战士的颜色是钢铁之黑和血之红色。把火星比作战神,似乎非常恰当。
人类获得第一张火星表面彩色照片
(美国维京1号探测器1976-07-21)
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火星被称为“荧火”,其中“荧”字形容火星的外观如火,缩写为“火”。这就是为什么它在当代天文学中被称为“火星”。至于“迷茫”二字,则与火星方向难以捉摸有关。
由于火星的自转轴倾角和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当,但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并且同样存在剧烈变化,因此从地球角度来看,火星的运行轨迹很奇怪,而且亮度也具有时间敏感性。光明和黑暗常常让古代观星者感到困惑。这一点在中外天文经典中都有体现。
在只能用肉眼观察的古代,
火星的下落可以说是非常神秘
(蓝点是地球,粉色轨道是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
各种特性使火星自古以来就是天文观测中不可缺少的天体,与金星一起占据行星观测的C位。
然而,促使人类纷纷登陆火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火星的奇妙外表,而是因为它的一些其他独特的性质。
火星是太阳系中的第四颗行星,它距离太阳比地球稍远。因此,与水星和金星相比,火星因太阳照射而产生的温度变化是相对可以接受的。这对于无人探测器和未来人类登陆火星来说都是好消息。
火星南极的冰盖厚约8米,是冬季升华形成的
但即使在夏天,南极洲的干冰也不会完全升华和消失
(2000年- 南极仲夏冰盖)
同时,由于构成火星的基本物质是硅酸盐岩石,其成分与地球非常相似,甚至推测它曾发生过与地球相同的地质板块运动,因此可以成为宇宙地质调查的重点对象。目前,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了四个地质时代,还发现火星南北半球的形成年龄和地质结构存在巨大差异,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火星上疑似冰川状地形
火星上水冰甚至液态水、微生物的发现和猜测,刺激了人们对外星生命的探索。我们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吗?也许火星可以给出参考答案。
有人推测这张图片是蠕虫化石
但这可能只是地质构造
(2018 - 火星- 盖尔陨石坑)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人类对宇宙深空的认知就像小孩的幼儿一样,总是一步步走向远方。当人类踏上月球后,下一个目标一定是最近的行星。只有征服了火星,才谈得上向太阳系之外进军。
向火星前进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几乎与奔向宇宙同时出现。 20世纪60年代,当美国和苏联的火箭技术首次让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时,第一批火星探测器就已经冲向火星。
为了在太空竞赛中获得最大可能的优势,苏联率先在1960年和1962年分别向火星发射了五颗探测器。这些探测器的任务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在火星轨道上收集数据,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无法完成任务,甚至没有一个能够到达火星外围。
苏联最接近成功的火星计划是火星一号
不幸的是,在进入深空一年半后,探测器
因导航故障而丢失
看到苏联战败,美国一度认为自己拥有后来者的优势。自1964年以来,它不断攻击火星,但第一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无数次失败的背后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各种尝试都让人有些泄气。
美国首次尝试—— 水手3
由于面板无法部署而错过了宝贵的观察机会
变成了一块太空垃圾
直到美国的第二次尝试、全人类的第七次尝试,水手四号才将第一批火星遥感信号发送到地球。直到这个时候,人类才第一次能够近距离观察火星的实际情况,真正进入火星时代。
水手四号首次飞越火星
发送回探测数据的探测器
(图为水手4号拍摄的辉腾区Waterman's Pit)
然而,随后的火星探测仍然不利,失败的尝试很多,成功的却很少。时至今日,人类火星探测计划的整体成功率仍然徘徊在一半左右。美国科学家甚至编造了一个科学笑话,称地球与火之间可能存在“深空食尸鬼”,吞噬人类送往火星的探测器?
让人类感到压力的成功率……
从科学上来说,这种“深空食尸鬼”确实存在。只不过,它代表的并不是真正拥有吞噬天地能力的怪物,而是地火和深空探索中的种种困难。
火星与月球不同,它与地球的距离太远了。地球上的电磁信号到达火星需要几十分钟。着陆是你自己的事。当时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水平无法支持如此复杂的工作。
火星奥德赛从2001.10.24到2002.10.24绕火星运行的轨迹,如果过程中出现错误,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此外,距离遥远也意味着地球和火星之间太阳的影响是畅通无阻的。探测器的物理装置和电磁信号都容易受到宇宙物质和辐射的干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探测器即使到达指定位置也无法返回有效信号的原因。
时间过去了,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火星探索的成功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玩家可以参与其中。苏联解体后,有能力、愿意探索火星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印度甚至阿联酋。
美国侨民调查
火星岩石的X 射线光谱仪测量正在进行中
中国在其中的表现尤其值得一提。
作为这场竞争的后来者,中国航天事业起步很晚,起点不高。也有过与俄罗斯合作“萤火一号”失败的经历。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一切杀不死他们的挫折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坚强。在吸收前人经验、总结自身教训的基础上,“天问一号”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希望。
2020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五个航天日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也在这一天公开
(图片来自微博@央视新闻)
“天问一号”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走常规探火路径,而是力求一步实现绕行、着陆、巡视三步走。这是各国火星探测计划中进展最快的一次。
中国宇航员已经登陆月球背面。探索火星会走得很远吗?
天文的中国梦
中国的火星工程名为“天问”,取自屈原的代表作。新华社的报道中还引用了楚辞这首长诗中的一句话:“圈中有九层,哪一层能救?”
是啊,九重天充满了秘密,谁来测量和探测呢?
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位圣人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灵魂拷问。
而通过这个名字,“天文”二字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和“嫦娥”、“长征”、“悟空”一样,这些浪漫的名字已经永远铭刻在航天史册上。
这种同理心可能并不需要真正参与航天发展。当长征五号运载“天问一号”飞上天空时,中国人一定会有一种圆梦的喜悦感。因为“天问”所代表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