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波知识百科

发现人类寿命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频道:人类之最 日期: 浏览:

当年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让徐福东渡求仙,并找了天下很多术士大炼仙丹!事实证明,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但是人的寿命却有长短不一,究竟是受什么因素影响?与什么因素有关联的呢?

影响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这几个:遗传因素、社会因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表明,人的寿命,有15%是受遗传因素影响,有60%受人的生活习惯影响。忽视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来追求自身所追求的事情,例如像是长期熬夜、长期缺乏睡眠、三餐不定时、缺少运动、吸烟酗酒、偏食等等不良习惯,都不利于人的健康。生活习惯最主要有:

1、保持乐观的心态

2、均衡饮食

其中的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基因。人类早期对基因的认识是从DNA开始,20世纪50年代初,生物研究的专家沃森和克里克二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第一次构建成了DNA双螺旋结构,自此人类开始研究DNA的组合成分以及是如何进行编码的。

DNA是生物大分子物质,是由脱氧核苷酸、含氮碱基、磷酸组成的,当然也有些生物的基因是由核糖核苷酸组成的RNA,或许还存在其他未知物质作为遗传信息也未可知,毕竟地球已经诞生了46亿年。


当谈到基因和DNA二者的时候,不少人有这样的误区,他们一般认为:基因就是DNA、DNA就是基因。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基因是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在这里需要注意,不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没有资格被叫做基因的。

基因则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染色体和基因二者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

多数人认为,人体的衰老和细胞衰老有关,细胞衰老是由于细胞内的自由基的过度堆积所导致的。这就符合自然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但有学者表明:人体寿命的长短可能与染色体上的端粒长短有关。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在人体内的染色体两端存在一小段特殊的区域,这段区域同样是由蛋白质和DNA组合而成,但是它并不参与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更多时候像是一顶“帽子”扣在染色体的两端。

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将奖项颁给了三位专门研究端粒的科学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其实端粒的存在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它们所产生的端粒酶可以起到保护染色体的作用。随着对端粒的研究逐渐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不起眼的物质似乎能够象征着生命的衰老。生物学家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端粒的长度会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变短,直到端粒变得不能再短的时候,细胞的死亡机制就被触发了。

早在1961年的时候美国生物学家海尔福利通过实验观测发现人体细胞最多能够分裂50代左右,到了50代后就逐渐走向凋亡。在决定细胞分裂程度上,从目前的研究看来端粒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生物学家还从众多端粒数据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人类的生命极限可以去到120岁左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端粒像是人体内的生命时钟,它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

除了表征细胞寿命之外,端粒也能反映出对生命长短造成影响的因素。在2005年的时候,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就刊登了一份关于端粒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人类的寿命长短可以从研究端粒得出结论,同时外界有众多因素能够影响到端粒的长短,例如吸烟和喝酒,但有时候也并不是绝对的!

同时端粒的长短还是要有个度,并非越长的端粒就象征着越长寿,因为癌症等病变很多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当然,随着人类科技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也将逐一被攻破,但人类寿命极限始终在120岁左右。如果有一天你听到身边哪位老人寿命超过了120岁,那可以说那个时候我们人类突破了相关基因技术!

———喜欢文章记得关注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