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波知识百科

戚继光怎么死的历史真相揭秘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去了哪里

频道:中国之最 日期: 浏览:
戚继光怎么死的历史真相揭秘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去了哪里。戚继光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他带领着自己训练的精锐部队“戚家军”横扫倭寇,从此名扬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因张居正被抄家受到牵连,被朝廷罢官,被老婆抛弃,晚年生病连医疗费都付不起,曾经的一代英雄郁郁寡欢而死。24.jpg戚继光怎么死的历史真相揭秘戚继光南击倭寇北抗蒙古《明史》: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倭寇骚扰,倭寇主要由明、日海盗组成,他们在沿海地区抢掠财物。朱元璋几次要求与日本一起消灭倭寇,日本每次却找借口塘塞过去,那时倭寇规模并不大。戚家军北上,诸军混战的不利局势“张居正病逝”是戚继光晚年悲惨的根本原因,但“戚家军北上”亦有部分影响。试想,如果当时戚家军没有被予以下令尽数调往辽东战场去抵抗后金,那么戚继光甚至是戚家军最终也很难落得人去军散、全军覆没的结局。当时朝廷将戚家军派往辽东战场的初心是对的,因为此时东南倭事已平,而后金势力愈发猖獗,久负盛名的戚家军就应当再次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事实上,等到戚家军完全北上,在面对后金所进行的后期战事之时才发现:明朝多方军队混战根本难以对八旗军队造成有力打击。如此战势不利情况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则加剧了戚继光同朝廷中人以及其他军中统领的矛盾。万历皇帝上位后,开始大肆清算张居正一派的党羽。戚继光曾经和张居正关系密切,自然也被人在万历皇帝面前多次提醒,说他是一只猛虎,如今张居正早已不在,不知道还能否克制住他的凶性,而且他的位置又是个肥差,不少人对此垂涎欲滴,但是想要坐稳这个位置,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好说。像戚继光在位期间曾经为沿海地区训练出来一只抗倭精兵,并且这支精兵在他死后三十余年里,仍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这就可以看出戚继光的练兵方式别具一格。而如果是没有能力的人坐到那个位置,只能是祸害了沿海地区。为什么张居正一死,戚继光就要首先要遭到打击呢?这就得从戚继光的发家史说起了,戚继光有一个爱她的妻子。这个妻子的父亲可是来头不小,是总兵大人王栋,自打戚继光进军营的第一天起,他的仕途就差不多已经被铺好了一半,而戚继光惧怕老婆的缘故也正是因为王栋。除了王栋之外,戚继光还有第二个贵人那就是胡宗宪,戚继光能够发展起来少不了胡宗宪的一番支持,而戚继光也是十分明事理的人,尽管在他手里取得了如此成就可是并没有居功自傲,相反还是无论大小事务都先请示一遍胡宗宪,这也深得胡宗宪的喜欢。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戚继光南下广州,当是时,曾经的战友俞大猷(死于1579年),老领导胡宗宪(死于1565年)、谭纶(死于1577年)都已经化为尘土。英雄迟暮莫过于此。彼时的广东,一片太平,让一代战神无仗可打,如拔了雄师的爪牙!对于此时的戚继光,王侯事业不过南柯一!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戚继光到广东屁股还没坐热,万历皇帝将他罢职回乡的命令便已下达。等戚继光回到山东老家,弟弟戚继美病逝恰巧病逝,戚继光与兄弟戚继美兄弟情深,骤闻噩耗一夜须发皆白!戚继光死后戚家军去了哪里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在首辅张居正的推荐下,前往浙江担任都司佥事一职,可当他来到地方后,才发现这么多年来倭寇能横虐东南沿海,仅仅是因为明朝军队实在是太弱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戚继光绝对对军队进行大换血,于是他广纳精兵强将,对他们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而且戚继光赏罚分明、体恤下属,没出几个月就完全赢得了将士们的敬重。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在戚继光魔鬼般的拉练下,戚家军的战斗力蹭蹭蹭的上涨,在之后与倭寇的数次战斗中都大胜而归。为了把戚家军打造成一直真正的铁血军团,戚继光在战斗中汲取经验,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优势,制定各种阵法在给部队配合以先进的火器、火炮、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凭借着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还被誉为“16世纪世界最强军队”。然后不幸的是万历十五年,被贬回家的戚继光因病去世,但是戚家军的威名并没有因戚继光的去世而低落,甚至后来还成为明朝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戚家军的名气大了,自然引来了其他地方兵种的妒忌,各方势力明争暗斗。1618年浑河战役时,3000余名戚家军奉命前往沈阳救援被围困的明军,戚家军英勇善战仅凭数千兵力就将后金的数万大军打的溃散而逃。努尔哈赤恼怒异常却无计可施,这时汉奸李永芳提出炮轰明军,守城将士在孤立无援的困境下,最终七千余名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戚家军也在这次战役中打光了最后一点家底,之后便再也没有重建,自此中国开始步入了被未开化民族统治的年代。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