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从望文生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昆虫,如果你去网络上查找蚍蜉这个名词,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但看完之后,往往会让你一头雾水,反而对蚍蜉的身份更加疑惑。
其实,蚍蜉这个昆虫之所以叫蚍蜉,是因为汉语口语化的缘故,或者是汉族人口在南迁之后,与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当中,把少数民族发音的汉语转音。
在查阅了相关古代典籍后发现,最早记载蚍蜉这个名词的是《尔雅·释虫》,《尔雅》是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辞典,“释虫”就是对昆虫这个词条的逐一解释。
全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
《尔雅·释虫》当中载录有:在蚁有君臣义,故字从蚁。亦作螘。大者为蚍蜉,亦曰马蚁。可以看得出来,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是蚂蚁这种昆虫当中体型较大的种类。
汉代焦延寿在其著作《易林》第十三卷中描述:“蚍蜉戴盆,不能上山”,这大约是关于蚂蚁自不量力最早的文字表述了。
古籍易林
所以唐代的大文豪韩愈在其《调张籍》一诗当中才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描述,用于形容妄图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不自量力惹人笑话。
实际上,对于“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描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对蚍蜉的污名化,而导致蚍蜉污名化的原因,源于文学家对蚍蜉严重的认知不足。
唐代大文豪韩愈
从对昆虫的研究中可以得知,蚂蚁是一种古老的昆虫,从当前发现的最早化石断代,蚂蚁在距今二亿五千万年时出现,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昆虫始祖。
蚂蚁发展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让这个昆虫的大家族,在复杂的进化当中,苟到了现在,而且如果没有全球生物灭绝事件的话,蚂蚁可能苟活到世界末日。
等级森严的白蚁家族
蚂蚁高效的族群分工和森严的社会结构,使蚂蚁得以生存至今的最大依仗,为了节省资源,蚂蚁甚至对自身身体结构进行了改造,简化了自身无用的器官。
当然这些都扯远了,作者之所以说文学家对蚍蜉撼大树是一种污名化的描述,那是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几乎全部的枯木,它们的倒下,都有蚂蚁在其中主导。
白蚁族群
蚂蚁当中的白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白蚁以木为食,其强大的消化能力,能让木质素这种多糖,转化为自身可以吸收的乙酸,从而获得运动能量,这种强悍的能力,不仅仅是说白蚁能做到,事实上自然界能够转化木质素的生物很多,唯独白蚁,极为巧妙地利用了比它更低等的细菌,在无需自身器官的情况下,达成了这一目的。
忙碌的白蚁
白蚁消化木质素,是白蚁在自身体内养殖了一群低等细菌鞭毛虫,鞭毛虫能将白蚁吞噬下去的木质素进行分解,将其分解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氢气。
所以白蚁活着,就必须不断让鞭毛虫获得食物,在环境适宜的区域,大量的白蚁族群,吞噬了大量的木材,将木材转化为支撑自然循环最基础的东西。
回家进食
被白蚁蛀空的大树,会很快在外力作用下倒掉,处于下方的各种食物一拥而上,在被白蚁蛀空的大树中繁衍生息,最终把大树分解成气体。
蛀木
文学家显然不会有这么长的寿命去观察这个过程,所以在看到蚂蚁和大树之后,只是用它们的体型来做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测,并制造出了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笑料。
若是没有蚂蚁撼动大树,这个世界上早已无法下足,可笑人类承蚂蚁之惠,却对蚂蚁冷嘲热讽,将其污名化。
蚍蜉是一种有理想的生物
当然,不止是蚂蚁,这个世界上被污名化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一些容易被我们接受的知识,不都是我们自身乐意接受的知识吗?又有几个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追本溯源呢?
小胖墩
蚍蜉足以撼大树,可笑文豪不自量;五绝变七绝,改完这一句,我感到整个人都通透了,作为一名非常业余的科普人,耕读愿与你共同探究,更加深入地解读这个世界,欢迎关注探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