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一个遥远、神秘,而又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群雄争起,哀鸿遍野;那也是最好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我们将魏晋时期的文化潮流统称为“魏晋风度”或者“魏晋风骨”,后世的文学家,书法家,人人求而不得。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究竟什么是书法中的“魏晋风度”?

王羲之《丧乱帖》

要理解魏晋风度,我们首先要了解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汉室倾覆之后,中华大地就陷入了群雄逐鹿的混乱之中,魏晋就是混乱的巅峰,那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长时间的征伐战乱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压抑紧张的社会环境下,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加上没有大一统的政权统治,知识分子极力寻求精神的解放和庇护所,魏晋形成了强调个人主体意识,追求自然、追求个性表达且极度自由,开放包容的时代风尚。

王献之《鸭头丸帖》

中国当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经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这自然是知识分子最渴慕的时代,是这个时代造就了竹林七贤,造就了陶渊明;造就了后世文人雅士的精神栖息地。在书法上,也造就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彪炳史册的书法家。

书法的“书”是“书为心迹”的书,它的本质是书法家的万千物象,在书法家心中触发的一切性灵,包括他们的爱恨嗔痴,喜怒哀乐。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可惜书法家始终没有办法脱离时代的大背景去进行艺术创作,所以想要“直入魏晋”,就代表着要超越时代。真的有人能做到了,我们若是将后世能书者,都一棒子打死,未免过于悲观,也辜负了他们至死方休的苦心孤诣。

一直到元明时代,都还有能得魏晋风度的书法家,只不过凤毛麟角而已。最突出的两位,是赵孟頫和董其昌。

赵孟頫《金刚经》

赵孟頫得王羲之之实处,董其昌得王羲之之虚处,他们两个人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王羲之。

赵孟頫的精髓在于精熟,脱俗;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临学王羲之,再融合后世诸家书法精华,形成了圆融遒逸的书风,其中的点画你找不到一丝错处。

董其昌《东方朔答客难》

如果说赵孟頫的书法是脱俗,那董其昌的书法就是出尘。董其昌善用淡墨,文字结合和章法都相当萧散。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显示出万籁俱寂中见沙鸥一点般的安定与灵动。

中国最好的文人风骨,都在魏晋了,后世真的鲜有来者,那是我们回不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