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波知识百科

闭关锁国的原因 (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频道:生活经验 日期: 浏览:

中国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严格说来横跨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古代把闭关锁国叫做“海禁”。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有谓“片船不许下海,舰凭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下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同时也不运行外国的商船来中国通商。海禁的初本来的衷是为消灭逃亡的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及 *** ,保障社会稳定。

元明时期的‘海禁’

中外海上贸易

元朝曾历经4次海禁,但是由于每次持续时间都比较短,加起来一共11年,这时世界的海上贸易对亚洲影响还不大,规模也没有起来,所以并未对中国产生全局性的负面影响。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真正的海禁始于明朝,“海禁”的开始是和海盗有关的,由于明朝不堪海盗的袭扰而制定了“海禁”的政策。“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纵贯大半个明朝。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明朝海禁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明朝在海禁期间规定人民不但“片船不许入海”,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大明律》就有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明军和倭寇的海战

清朝的海禁

而清朝前期和中期并不“海禁”的,清初康熙开海前,中国的海上贸易仍维持相当大的规模。康熙开海后,海上贸易量持续增长,贸易港口扩大,贸易国家、商船数量、进出口商品数量和贸易商品流通量值均不断增加,对海上贸易的监管也较明代有效得多。康熙五十六年,清廷禁止南洋贸易,但并未禁止东洋贸易和西洋贸易。雍正五年,时隔十年后清廷重新开放南洋贸易。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但是实际上,当时在南洋的一些西方殖民者仍被允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特别是闽海关。例如,乾隆时期均有西班牙商人从南洋吕宋到厦门贸易。

清朝的海外贸易

清朝最开始“海禁”是为了削弱、顺治年间为了消灭郑成功等的抗清力量,郑成功的反清力量,就是长期依靠海上与清朝周旋,郑成功的力量曾经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等西方人士合作,出口糖与鹿皮给洋人,并进口西洋枪炮以增强战斗力,更求英国人训练炮兵,战争时更借用英国炮兵手作战;而郑成功也曾向日本的德川家族请求过援助。因此,清廷实行严厉的迁界令。顺治十三年六月,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要求、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如果有则将一切粮食、货物和海外进行贸易的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家产则奖赏给告发的人。

郑成功和他的军队

雍正当了皇帝后,大清发生了传教士教会冲突事件,这让西方的思想和封建和传统的封建思想对立凸显出来,引起了清廷警觉,为了避免百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加强了海禁政策,开始限制百姓和外国交流并出现了驱逐传教士的情况。

大清传教士

总结:

清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根本不是为了拒绝和外国贸易,而是害怕国外的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动摇,从而威胁到清朝皇权。清朝的“海禁”政策是为让人民的思想受到牵制,让清朝土地上的百姓对外部世界的巨变毫不知情,对其他国家的事情也没有兴趣,无疑在这方面大清 *** 是成功的。

“海禁”这种政策本来是为了对付海盗和叛乱的,却因为老百姓生活的需求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造就了 *** 的泛滥,而 *** 和贸易反而催生了海盗的壮大和猖獗,同时闭关锁国照成了从中国的官僚体系、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对西方的文化科技缺乏了基本的认识。面对西方的威胁毫无还手之力。第一次 *** 战争后,由于清朝战败,为了保全国家,除了被迫割地赔款,随之也被迫全面解除海禁,自此,清朝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政策结束。

举世闻名的女海盗头子郑一嫂

*** 战争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