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波知识百科

我读贾老师丨吴忠豪:语文教师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频道:生活百科 日期: 浏览: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语文教师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20世纪90年代初,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教学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拍成的教学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在中央及全国多家地方电视台相继播放,贾老师独特、有趣的作文教学,风靡神州大地,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捧。通过电视荧屏,“贾老师”走进千家万户,一时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传奇式人物。从此,人们熟悉了这位教作文的贾志敏老师。
其实,贾老师不仅作文教学异常出色,他的阅读教学同样精彩纷呈。
贾老师的阅读教学简单恰又实用。他的课堂里没有绚丽的视频,没有动人的乐曲,更没有煽情的话语,就凭一支粉笔、一册教材,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静静地读书,深入地思考,热烈地讨论,有效地练习,带给学生最朴素、最精彩、最有效的语文课。贾老师上出了语文课的精致和高贵,展现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创造出语文课堂的真正精彩和恒久魅力。
上海师范大学李重副教授、博士编写的《贾志敏老师阅读教学经典课例品读》,从贾老师历年来诸多阅读教学课例中精选出16个经典课例,供教师们研究、探讨。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读了这些经典课例,我不得不为贾老师厚实的语文功底,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语文教育的深刻理解而折服。
贾老师说过一句大实话:“我们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哪些事情是我们语文教师该做的呢?简言之,就是四个字:“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具体来说,是指四个方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有用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不可或缺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学生读得少,背得更少。大部分教师热衷于讲解、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教得异常辛苦;学生疲于应对,晕头转向,学得乏味。而恰恰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上鲜有长进。
贾老师不主张这种“碎片化教学”。他大声疾呼:“语文,用不着教得那么复杂,不适宜外加种种抽象的概念与术语。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花在指导学生读书、写字、背诵、默写等上面,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上下工夫,帮助学生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工夫。这样的语文课,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有效。”
贾老师始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大学的语文教学不同,主要是为学生打好基础。我们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学生五年,要想到他五十年,或者说终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习惯的培养,往往比语文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那么,贾老师在课堂上做了哪些“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呢?
首先,贾老师非常重视生字、词语的教学。他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课文中的字词教好。词语教学不仅在于教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更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
我们欣赏一下贾老师教学《母亲的鼓励》一课的词语教学片段:
师:“好动”的“好”怎么读?怎么讲?
生:读第四声。“好”是“喜欢”的意思。“好动”,就是收不住心,喜欢动。
师:我喜欢看书——
生:我好看书。
师:这孩子喜欢逞能——
生:这孩子好逞能。
师:爸爸好运动——
生:爸爸喜欢运动。
贾老师没有满足于读准多音字“好”的读音,而是举了“好看书、好逞能、好运动”等一连串例子,让学生明白这个多音字“好”可以运用在哪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
还比如,教“妈妈”这个不能再平常的词。贾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妈妈”跟“母亲”有区别吗?
生:“妈妈”是口头上喊的,“母亲”是书面上用的。
师:对,“母亲”属书面用语,“妈妈”属口头用语。打开书,看看“妈妈”这一词儿都用在哪些句子里?“母亲”这个词又都出现在哪些地方?
生:“妈妈”都出现在人物的语言里;“母亲”都出现在作者陈述的句子中间。
这么简单的一个词语,贾老师关注的是“妈妈”跟“母亲”的区别。通过课文中“妈妈”和“母亲”两个词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细微差别,理解了汉语里近义词的正确运用,真可谓匠心独运。
再看贾老师对“破天荒”一词的教学:
师:“破天荒”是什么意思?
生:打破了之前的惯例。
师:正确。意思是“从来都没发生过的,如今奇迹般地发生了”。北方人喜欢这么说,而咱们南方人是不这么用的。
最后这句“北方人喜欢这么说,而咱们南方人不这么用的”,看似平淡无奇,恰恰看出贾老师备课的精心。贾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他语文功力的体现。
于永正老师看了贾老师的这一堂课以后,说了这么一番话:“现在公开课上,像贾老师这样讲解词语的几乎没有了。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词语教学用得着这么费神费心?认为这东西有点‘小儿科’,显示不出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大家风范——大谬也!我们是教小学语文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家常’。能‘家常’者,就是大智慧!”
贾老师认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那么,怎样才能使范文的语言“入乎其内”呢?这就要求学生不光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熟读成诵。因此贾老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无例外地着力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老师《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一课指导学生朗读的几个片断:
指名读第一小节(学生一字一顿地读,其效果不甚理想)。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不错,很认真,每个字都读准确了。可惜的是,他没有读好,还是属于“不会读书”那一类的,会读书的不会这么读。(师范读)“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记得”后面虽然不见逗号,但在语气上仍需要停顿;由于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所以这个“一”字要强调。谁再来读?
(生读,读得声情并茂,效果极佳。)
师:还愣着不鼓掌干什么?(教室里掌声四起)他读得太好了,就这么读。(学生练习轻声读第一小节。)
贾老师将自己的朗读体验及相关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如此做,真可谓煞费苦心。学生不会朗读,老师示范指导,让学生实践练习;学生进步了,老师高度评价,积极鼓励。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朗读,还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学习过程的美好。于是,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中最不容易读的三段话之后,贾老师又通过朗读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对话,指导学生理解写人物语言的四种表现形式。他又请同学分别给这三个“说”后边加上标点。一般老师教到这里就草草结束了。然而,贾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教学过程:运用四种对话形式转换朗读:
出示“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它需要鼓励!”这一句子。
师:这句话,我们用第一种形式读读。
(生读)
师:再把它变成第三种形式的句子——
(生接着读)
师:咱们把它变成第四种形式的句子试试。
(生再读)
师: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教师又示范一遍)谁再来读读?
生读:“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把“什么”读重音)
师(打断):不是强调“什么”,而是要强调“意思”。
(生再读。)
师:这三位同学读得都不错,但是离开“读得真好”还有距离,于是,我再次想起了这一位同学。(班上读书最好的同学站起来,读完之后,掌声四起!)
师:(小结)学习课文首先要读通课文。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这个教学片断可圈可点。首先就是教师注重朗读训练,朗读指导贯穿始终,课文读通顺了,读熟练了,接着也就下课了;其次,在朗读训练中巧妙地渗透语文知识教学。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熟读课文,又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人物对话四种表达方式,一举数得,效率颇高;最后,四种对话形式的转换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练习,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四种对话形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阅读课上,先让学生会读书,熟读书。朗读是语文课上最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养成规范的言语习惯。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经验。贾老师对朗读的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将“读通课文、读熟课文”作为课文教学的起点和重点。这看似简单,恰恰反映出他对学生学习语文规律的正确认识。
贾老师的阅读教学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他的语文课重点不在分析课文思想内容,而是借助课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表达的本领。这正是贾老师阅读教学之精髓。
请大家认真研读贾老师执教的《母亲的鼓励》这一课的实录。这篇课文写了三次“母亲对孩子的鼓励”。课文内容不难理解。第一课时上,贾老师进行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他设计了一个表格,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表,然后说出“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不同时段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段话。教到这里,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理解了,接下去,贾老师怎么教的呢?
师:我们给课文来个“补白”!
1.请学生动笔听写几句话。只有听清楚,才有可能正确地记录下来——我只读一遍。
“快高中毕业了。家长会上,老师很忙,见了这位孩子的母亲说:“啊!你来了?你孩子进步可不小哇。他考上一般的大学应该不成问题。不过,想考上清华、北大这样一流的大学,希望有点渺茫。”
(生听写句子,师检查学生听记的情况。)
2.家长会结束以后,母亲在哪里见着了孩子?母亲是怎么鼓励孩子的?
(学生动笔书写,老师来回巡视,见大部分学生写完了,便请两位上台介绍。)
3.你们有关于“鼓励”的故事吗?引导学生讲故事。
贾老师将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贾老师的过人之处!他在一般人不予注意的地方巧妙地设计出语言训练点:他先是通过填表说话,训练学生运用课文语言完整地说一段话,通过口头表达理解母亲对儿子的鼓励;再依据课文情境设计一个“补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书面表达,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待。学生在表达练习中,不但训练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又深入体会到母亲的思想感情,并且对课文的表达方法有了感性认识。这样的语文课当然有效,充满着大智慧。
贾老师曾经将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概括成“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三句话。朗读和背诵,强调的是“入乎其内”;让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说话,可以说是“化乎其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迁移运用”,最后设计的补白练习,就是让学生迁移运用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这堂课的设计完整地体现了贾老师对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他这样做,完全符合儿童学习语言规律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提高的。贾老师的语文课不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是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多想,
研读贾老师的经典课例,我们当然要研究贾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他的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贾老师的课文导入、板书安排、练习设计及至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和指导,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毕竟还是在“术”层面上的研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贾老师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认识,他的语文教育观,他如何牢牢把握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才是“道”层面上的问题,这才是贾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真谛所在。
贾老师已年及耄耋,又身患重疾,还坚守在小学语文讲台上,他的敬业精神鼓舞着我们几代小学语文教师。
衷心祝愿贾老师学术青春常驻,祝愿他为我国小学语文奉献更多、更精彩的经典课例。
作者: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长|按|二|维|码|关|注
贾老师学校
www.jialaoshi.com.cn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