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波知识百科

中极的准确位置图片及功效(中极的准确位置图片)

频道:生活百科 日期: 浏览:

八髎穴不是一个穴位,它是一组穴位,所以合称一起就叫:八髎穴。

图片

有八个点,左边四个右边四个, 分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们腰骶的部位。

八髎穴中的“髎”一般来讲在人体当中穴位以“髎”来命名的,这样的穴位一般来说就是一些骨 缝或者说有孔的位置上才称为髎,而且这个孔是比较深的。比如像人体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头上大的骨缝或者是骨头上重要的标志。一般在骨缝上的穴位 都叫“髎”穴。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们腰骶的骶骨分排着,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叫作骶神经孔。

01

上 髎 [liáo] 穴

上 髎 [liáo] 穴: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妇科病。上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也是膀胱经、胆经的交汇穴;左右双穴,位于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名解】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上髎穴的功效与作用:调理下焦,通经活络,壮腰补肾。上髎穴主治病证: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 精,阳萎,腰痛等。现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神经痛、下肢瘫痪等。上髎穴的穴位治法:刺法:直刺0.8~1.0寸。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按摩法:按摩者双手重叠加以按压,或自己以拇指在前、四指在后的姿势,两手抵住腰部,以中指用力按压穴位,如果不确定穴位的正确位置,可以对整个腰部的平坦部分都加以按摩。上髎穴的配伍: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配次髎、中髎、下髎,治月经不调。配中极、关元、关元俞、三阴交,治遗精、早泄。配气海、血海,有调经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02

次 髎 [liáo] 穴

次 髎 [liáo] 穴:利尿止遗、调经止痛。

图片

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名解】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次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次髎穴主治病证: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现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神经痛、下肢瘫痪等。次髎穴的穴位治法:次髎穴最好采用叩击,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次髎穴的配伍: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治痛经。配肾俞、气海、百会、足三里,治直肠脱垂。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疼、下肢痿痹。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03

中髎穴

中髎穴(zhōng liáo)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 图片 【名解】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中髎穴的功效与作用:中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是治疗下腰疼的常用穴位。中髎穴临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疾病。中髎穴主治病证: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等。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泌尿感染等病证。中髎穴的穴位治法:刺法:直刺1~1.5寸。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1、八髎穴位对我们人体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2、对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揉腰骶,促进腰部的气血通畅,对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关键作用和意义。中髎穴的配伍:配足三里治便秘。配殷门、承山,有舒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疼,下肢瘫痪。配关元俞、三阴交,有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便秘。配秩边、阳陵泉,治下肢疼痛。配肾俞、关元俞、归来、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04

下髎穴(xiao liáo)

图片 下髎穴(xiao liáo),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中,布有第四骶神经后支和臀下动、静脉分支。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穴的功效与作用:下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是治疗下腰疼的常用穴位。下髎穴临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疾病。下髎穴主治病证:少腹疼痛,肠鸣泄痢,大便下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痛,阴痒,腰骶痛,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等。下髎穴的穴位治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按摩下髎穴的手法:下髎穴最好采用叩击,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下髎穴的配伍:配足三里、天枢,主治泄泻;配风市、昆仑,主治腰痛;配长强、承山,主治便血;配肾俞、中极、次髂、三阴交,主治痛经;配大肠俞、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肠胃炎;配筑宾、太溪,有补肾调经,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经崩漏;配风市、昆仑,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疼,下肢痿痹。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