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有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仍旧冷得发抖,有人却穿着单衣在寒风中悠然自得。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有人这么抗冻?怕冷和抗冻是否暗示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类人群的差异,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健康真相。
为什么有的人更加抗冻?
抗冻是人类对寒冷气候的适应,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适应寒冷的人已经有了自己鲜明的特征。
从基因层面,抗冻的人的 ACTN3 基因可能发生了 R577X 突变而缺乏 α-辅肌动蛋白 3(α-actinin-3),这一变化使得肌肉可以通过低强度、持续的收缩来产生热量,而不消耗大量的能量。
即抗冻的人在寒冷环境中,不需要额外的摄入能量就可以维持自身的核心温度,抵御寒冷。全球大概有 15 亿人具有这个突变。
抗冻的人在生理上也表现出独特的特点,有研究对比了因纽特人与热带居民,发现了他们适应寒冷的秘诀:
首先身体代谢率显著高于普通人,基础代谢率比温带或热带居民高出 3%至 19%,通过更高的热量产生来维持体温;
此外,因纽特人拥有更强的非颤抖性产热能力,这种由棕色脂肪组织驱动的产热方式可以持续较长时间,而不会像颤抖那样迅速导致疲劳。
不仅如此,他们的皮肤温度在寒冷环境中会降低,形成一种“自然隔热层”,减少了热量散失。相比之下,热带居民在寒冷环境中的体表温度较高,这种缺乏适应性的表现使他们更容易因寒冷而感到不适。
除了这个自然隔热层,他们还拥有更多的皮下脂肪,不仅是天然的“隔热材料”,还储备了寒冷环境中所需的能量。
经过多年的演化,他们也降低了自身的散热能力,一是更少的汗腺,二是身体比例较低,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小,都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他们还具有独特的自我保护能力——冷诱导血管扩张(CIVD),即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和组织的长期血管收缩导致的外周组织温度下降,当手指和脚趾的温度足够低且核心体温仍保持较高时,动静脉吻合口的开放会引发这种反常的血管扩张。这种能力可以保护外周组织避免被冻伤。
或许身边抗冻的人就具有以上一个或多个的特征,不过也有可能是长期反复暴露在温和的寒冷中获得了更好地抗冻能力。
怕冷的人 vs 抗冻的人,谁更健康?
怕冷和抗冻并不能直接作为健康的标志,而是身体状态的不同表现,人类这些改变对健康很多都有双面的影响。
比如缺乏 α-actinin-3 蛋白,虽然获得了更好地抗寒能力和耐力,以及荒野生存能力,但是整体力量和爆发力却下降了,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机械特性较弱,更容易出现微损伤,而且炎症水平和酸痛更显著,他们需要更长的恢复期,否则容易积累慢性损伤。甚至还有研究发现,这类人群可能具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
而不缺乏 α-actinin-3 蛋白的人在运动中爆发力更强,容易导致严重的肌肉损伤,表现出更强的分解代谢反应,肌肉更容易疲劳。
所以,我们无法把是否怕冷当作一个健康指标,更应该追求生活本身的舒适感,根据自身状况,合理应对寒冷,不让怕冷或抗冻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障碍。
冬季防寒保暖健康指南
无论是怕冷还是抗冻,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冬季的寒冷挑战。
对于怕冷的人来说,关键在于提升体内的产热能力和保暖效果。
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运动来促进新陈代谢,例如每天坚持快走或轻强度的力量训练,既能增强体能,也能改善末梢循环;同时,在饮食中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比如瘦肉、鸡蛋和深绿色蔬菜,帮助身体内部“升温”;此外,注意日常保暖,尤其是手脚和腰腹部的保暖,能够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对于抗冻的人,虽然身体耐寒能力较强,但同样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对健康的潜在威胁。
特别是长期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应当适时增添衣物,保护心脑血管功能,避免因过度暴露而诱发疾病;同时,不要忽视寒冷对皮肤和呼吸道的影响,可以适当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并及时为裸露皮肤涂抹保湿产品,减少干燥和冻裂的可能。
结语
在冬季,不管是怕冷还是抗冻的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灵活调整生活方式。
合理作息、饮食均衡,保持运动习惯,是抵御寒冷的核心策略。而适当利用现代工具,如暖手宝、电热毯或保暖贴,也能有效提升舒适度。最重要的是,别让寒冷成为心理上的负担,科学应对寒冬,才能过得健康又安心。
怕冷的人VS抗冻的人:哪个更健康
参考文献
[1]Wyckelsma VL, Venckunas T, Houweling PJ, et al. Loss of α-actinin-3 during human evolution provides superior cold resilience and muscle heat generation. Am J Hum Genet. 2021;108(3):446-457.
[2]Daanen HA, Van Marken Lichtenbelt WD. Human whole body cold adaptation. Temperature (Austin). 2016;3(1):104-18.
[3]Lee FX, Houweling PJ, North KN, et al. How does α-actinin-3 deficiency alter muscle function?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ACTN3, the 'gene for speed'.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6;1863(4):686-93.
[4]Rodas G, Moreno-Pérez V, Del Coso J, et al. Alpha-Actinin-3 Deficiency Might Affect Recovery from Non-Contact Muscle Injuries: Preliminary Findings in a Top-Level Soccer Team. Genes (Basel). 2021;12(5):769.
[5]Pereira MA, Rosse IC, Silva AC, et al. Influence of Alpha-Actinin-3 R577X Polymorphism on Muscle Damage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an Acute Strength Training Session. Biomed Res Int. 2022;2022:5447100.
[6]Riedl I, Osler ME, Benziane B, et al. Association of the ACTN3 R577X polymorphism with glucose tolerance and gene expression of sarcomeric protein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Physiol Rep. 2015;3(3):e12314.
策划制作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查英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副主任医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