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运动健身,还是学习备考,「能量饮料」近些年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场景中。有些人将其视作蓄能的营养饮品,还会与其他饮品混着喝。但一项新研究发现,能量饮料与酒精饮品混在一起喝,会损伤大脑认知功能。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能量饮品的适用人群,并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多喝。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石正莉
能量饮料、酒精混着喝,伤大脑
近日,一项由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于国际期刊《神经病理学》的研究发现,能量饮料与酒精混合饮用,可能永久影响大脑中海马体的可塑性,导致长期的认知功能损害。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影响更大。
![](https://bbbr.net/zb_users/upload/2025/02/20250213124256_50050.png)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行为测试、生理测试和脑部扫描,分析了酒精、能量饮料、酒精+能量饮料对青少年大鼠模型中海马可塑性的长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从青春期到成年期,能量饮料会对生物体产生长期的行为影响;
由于能量饮料会导致酒精中毒的主观感知降低,会让人不自觉地多喝,增加酒精中毒风险;
青春期饮用这些饮料,会导致海马体可塑性发生长期变化,如认知能力受损、记忆受损、行为障碍等,即大脑能力骤降。
能量饮料为什么不能多喝?
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毋庸置疑,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指出,安全的饮酒量为0。然而,不少人对于功能饮料仍存有认知误区,将其当作普通饮料或提神醒脑、恢复体力的饮品。
现行的国家标准中,其实没有“功能饮料”这个类别,它的学名叫“特殊用途饮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能量饮料
添加了营养素和其他特定成分,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等)、B族维生素、牛磺酸、咖啡因等,能为机体补充能量,或加速能量释放和吸收的制品。
运动饮料
添加了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其营养素构成和含量能适应运动或重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营养素可被迅速吸收。
营养素饮料
添加适量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以补充机体营养需要的制品。
电解质饮料
添加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其他成分,能为机体补充新陈代谢消耗的电解质、水分的制品。
功能饮料的首要受众是运动员以及其他高体力劳动者,目的在于补充水分、电解质、能量,提高运动和工作表现。
但这类饮料现在越来越受普通人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人,甚至不少儿童,由于对功能饮料并不完全了解而当普通饮料喝,有些人还误以为其有利健康。
事实恰恰相反,能量饮料中有一个被忽略的成分——咖啡因。数据显示,每240毫升功能饮料中含咖啡因70~316毫克。随着社交媒体、广告等的大力宣传,能量饮料开始频繁出现在普通人的日常饮食中,尤其是12~34岁年龄段的人群。
不少临床病例和科学研究指向了一个事实:因为大剂量咖啡因,以及其他提取于植物的兴奋剂的存在,无论是短期大剂量,还是长期大剂量喝能量饮料,都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的不良反应,比如心悸、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焦虑等;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死亡。
喝能量饮料,别超过这个安全限量
长期盲目喝能量饮料,可能造成失眠、高血压、心率异常等问题。因此,喝这类饮料有几个安全提醒:
中高强度运动后喝
普通成年人如果能保持少量、低频次的节奏摄入能量饮料,是相对安全的,而且最好选择中、高强度运动后再喝。
不能与酒精饮品一起喝
不要混合酒精,睡觉前6小时内不要喝。
很多人其实不适合喝
特殊人群最好完全规避能量饮料,或者咨询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后,确定安全剂量后再摄入,包括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咖啡因敏感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患者。
需要提醒的是,除能量饮料外,不含咖啡因的功能饮料也并非绝对安全,因为很多产品中含大量简单糖,如蔗糖、果葡糖浆等。
普通人的生活节奏不会大量脱水,也不会大量消耗营养储备,所以只要保证饮水充分、膳食模式健康,就能满足身体需求,不需要通过饮料额外补充。
相反,在身体不缺乏的情况下大量喝这些饮料,糖、能量摄入超标风险大大增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