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代女性的头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佩戴不同头饰,体现着其身份地位的高低。明朝女性头饰种类繁多,但是龙凤、飞禽、走兽等动物造型却是十分常见的。

明代皇后及妃子的凤冠更是“凤冠霞帔”,成为女子在婚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万历孝端皇后龙凤冠为例,通过对明代皇后冠的形制、工艺、造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与现代首饰对比,从而探讨明代女性头饰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观念以及社会习俗。

一、孝端皇后龙凤冠的形制特点

孝端皇后即明光宗朱常洛的原配皇后,《明史》记载:“孝端皇后,宪宗皇长子也,母光宗后,孝宗生母。皇太后摄政,选贤能,佐宪宗,凡大礼必与之谋议。自孝宗死后,皇太后皆视事于她。礼部奏请皇太后临朝听政,明光宗从之,尊其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在明光宗登基的时候已经成为了皇太后,而在明英宗即位后也为他生下了唯一的儿子朱常洛。所以在朱常洛称帝之后的第一年就把皇太子妃和她自己一起册封为皇后。

孝端皇后龙冠是明光宗即位后为其生母所制作的冠冕。龙冠为凤首,以金丝、宝石、珍珠等材料制成,冠高25厘米左右,冠长33厘米左右。孝端皇后在龙冠上镶嵌了八颗珍珠和一颗红宝石,龙冠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是一根长约12厘米的金质龙头冠。金头从上到下分为三部分:前端的龙角部分有7条金龙,向后弯曲成弧形;中部的龙身由十二条小龙组成;末端的龙尾由六条金龙组成。后半部是由十二块长约16厘米的圆形宝石组成,中间用八颗珍珠连接起来;宝石为绿松石、玛瑙、珍珠等制成的菱形团块,以不同的造型排列组合。

孝端皇后龙冠是用黄金制作而成的皇冠,上面有一根长长的金头。“其制自三代以来并未变易”(《明史》),在明代之前也没有用黄金制作皇冠的记录。孝端皇后龙凤冠中所用到的黄金都是从福建等地运过来的。这些黄金都是通过官方渠道流入国内。孝端皇后龙凤冠体现出明代皇帝对女子身份地位以及正统观念的重视程度和社会习俗。“龙首冠”是明代皇后及妃子所用的一种冠冕,明代皇帝对皇后冠的制作要求十分严格,龙首冠必须是用黄金制成。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孝端皇后所使用的“龙首冠”是一种单片金制成的冠冕,这种冠冕只在明朝皇帝的皇后中使用,而且只在登基大典和加封后妃时才使用。

在中国古代,帝王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会专门制作冠冕,通常会选择名贵材质制成的冠冕,其上装饰各种宝石、玉石等。

明代皇帝龙首冠的制作流程十分复杂,首先要用金片做成龙头和龙身(部分地区用银片),然后再用金片雕刻出龙首和龙身,最后还要将两部分焊接在一起。

二、材料与工艺

万历孝端皇后凤冠中的金片,主要是采用了“压模”技术制作而成。所谓“压模”技术,就是用金属或陶瓷的模具,对金属材料进行压制,最后形成所需要的形状。这种压模制作工艺在金属文物中较为常见。所谓“压模”技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金属加工技术,它能够为古代工匠创造出更多的创造空间与更多的创造可能。

压模技术有两种工艺,一种是通过金属模具直接对金属材料进行压制;另一种是将所需形状的金片置于模具之中,然后再对其进行压制。就万历孝端皇后凤冠中所使用的金片而言,由于金片太薄,将其压到模具中之后就会出现裂缝,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压模”处理。

“压模”技术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金属模具直接压出所需要的形状;另一种是利用金属模具与压力机共同作用的方式压出形状。万历孝端皇后凤冠中所使用的金片,是由金箔压制而成,其厚度仅为0.1毫米左右。这极有可能是利用了“压模”技术制作而成。

除了压模工艺外,万历孝端皇后凤冠中所使用的一些工艺也十分值得注意。这些工艺包括:镂空、镶嵌、掐丝等。万历孝端皇后凤冠中所使用的镂空工艺与现代首饰中所使用的镂空工艺类似;而镶嵌则是采用了“花丝镶嵌”技术,这也是一种很有历史渊源的古代金属加工技术。根据《明会典》的记载,明初时,南京地区就已经开始使用金银丝嵌珐琅的工艺,到了明代中期,这种工艺已经十分普遍了。“花丝镶嵌”技术始于西汉时期的宫廷,至明清时期的宫廷中已经十分盛行。

所谓“花丝镶嵌”技术,即将金银条用金属丝条进行缠绕,然后再用金属条刻出所需要的花纹。这种工艺其实是用来装饰金银制品的方法。由于金属丝具有一种延展性,所以“花丝镶嵌”技术能够将金银作品中的花纹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花丝镶嵌”技术能够表现出首饰作品的花纹之美,但是却无法完全体现出作品本身的美感。在明代时,“花丝镶嵌”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除了宫廷贵族使用之外,也有许多平民百姓在结婚时将凤冠作为饰品佩戴。

万历孝端皇后凤冠中所使用的“花丝镶嵌”工艺十分复杂,但是它也是最为耗时、费力以及难以掌握技术的一种工艺。由于“花丝镶嵌”技术非常复杂,所以要想掌握这项工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掌握这项技术的工匠非常多:在制作首饰时需要对所需金片进行反复打磨、琢磨;在镶嵌时则需要将金片嵌入花丝之中;而在镶嵌结束后则需要将金片和花丝取出。

但是万历孝端皇后凤冠中所使用的花丝镶嵌工艺虽然十分复杂,但是对于工匠而言,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难度可言。

制作凤冠所使用到的“花丝镶嵌”工艺对工匠要求很高,所以其制作难度也相应变大。要想熟练掌握这项工艺,最少需要花费上千年的时间。

三、造型特点

万历孝端皇后冠采用了明代凤冠的造型,但又不是完全的凤冠。以万历孝端皇后冠饰为例,其整体造型与明代凤冠相似,但是不同于明代凤冠,而是采用了“双龙纹”的设计。明代龙凤冠的造型为“三龙四凤”,在结构上分为“双龙纹”和“四凤纹”两种样式。双龙纹与明代皇后冠饰中常见的双龙纹不同,而是在形制上做了变化。明代皇后冠饰的龙形如盘龙、卧虎等,多采用两种以上的形态组合而成。

双龙纹与明代凤冠中常见的双凤纹不同,也不是简单地将龙与凤组合而成,而是将两种形态结合在一起。明朝皇后冠饰中的双凤造型是以“三龙四凤”的形式呈现出来。“三龙”为一组,有一只龙头、一只凤头、两只龙尾;“四凤”则是由龙、凤、天马、麒麟组合而成,即“三龙四凤”。“三龙四凤”的造型被广泛运用于明代皇后冠饰中。

双龙纹与明代凤冠中常见的双龙纹不同,明朝凤冠中所使用到的双龙纹是立体造型。双龙纹在明代皇后冠饰中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出现在凤冠上,是因明代皇后冠饰使用的金银材质较多,且以黄金为主,所以使用双龙纹来装饰。

双龙纹的造型在明代皇后冠饰中多有体现,且造型上更加立体。与“三龙四凤”相比,“双龙四凤”具有更高的价值。龙的造型在明代皇后冠饰中多见,而“四凤”则是根据龙形组合而成,相比“三龙四凤”,其造型更为复杂、多样。双龙纹在明代皇后冠饰中出现,也是因“三龙四凤”过于复杂,制作难度大,所以明代皇后冠饰中多数都是双凤纹。

在造型上,“双龙四凤”比“三龙四凤”更加复杂多样。除双凤纹以外,明代皇后冠饰中还会使用到盘龙纹、卧虎纹、麒麟纹等其他纹样。

盘龙纹的造型和龙头的造型在明代皇后冠饰中较为常见,且不拘泥于一种形态。盘龙是一种立体的、以云为主题的造型,在明代皇后冠饰中较为常见,且盘龙上雕刻有云雷等图案。

四、现代首饰的对比研究

明代皇后凤冠是一种典型的礼仪用饰,多采用龙、凤、飞禽、走兽等动物造型,寓意着吉祥与和平。从实物造型上看,万历孝端皇后凤冠的龙纹,相对于现代人佩戴的首饰来说是较为夸张的,这也反映了明朝社会对于传统的崇拜和礼教文化对人的影响。从纹饰上看,龙纹造型具有浓重的龙纹文化内涵,是由龙纹演变而来;凤纹图案是由凤纹演变而来,这与明朝初期人们对于龙、凤、飞禽的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材料上看,现代首饰多采用金、银、K金等贵金属材料进行设计制作。但是古代首饰的材料更多是由金、银、珍珠等常见饰品组成。虽然现代首饰种类繁多,但是从明代皇后凤冠与现代首饰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明代皇后凤冠中较为常见的是以龙为代表的动物造型和以凤为代表的植物造型,而现代首饰中则以龙、凤等动物造型居多。明代皇后凤冠的装饰元素主要是以龙纹、凤纹为主,但是现代首饰中的龙纹、凤纹却是较为常见,两者在造型、寓意方面存在差异。

龙纹以圆形为主要造型,主要装饰在冠顶中央部分,也是明代皇后凤冠的主体图案。不同时期的龙各有特色,根据当时的审美标准与民俗文化,龙纹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凤纹具有“龙凤呈祥”之意,寓意吉祥与和平,同时也是皇家权力的象征。龙凤作为明代皇后凤冠的主要装饰纹样,是由不同时期中代表“吉祥”“和平”的图案组合而成。

如图8所示为明代皇后凤冠中的凤鸟造型,在造型上更多运用了龙纹和凤纹装饰。现代首饰多采用的是植物造型,植物在古代寓意着吉祥如意,因此植物造型在现代首饰中应用较为广泛。

明代皇后凤冠中的龙纹、凤纹与现代首饰的龙、凤造型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明代皇后凤冠中的龙纹、凤纹造型夸张,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而现代首饰中的龙、凤造型较为常见,是根据当时人们对美好事物追求而产生,所以在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审美标准进行造型上的变化。

明代皇后凤冠装饰元素丰富多样,通过对其形制、工艺、纹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对明代皇后凤冠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为现代首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结语

明代皇后的冠冕,作为一种礼制和等级制度的象征,与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明代皇后冠制作工艺精湛,款式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美学价值。

从造型、结构、工艺、材料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头饰的审美观念。本文以孝端皇后龙凤冠为例,将其与现代首饰进行对比研究,从材质上看,现代首饰中所用金属、宝石等材料多种多样,可满足人们对不同材质的需求;从样式上看,现代首饰更具有美观性,种类也更多;从装饰手法上看,现代首饰可以通过镶嵌、镂空、浮雕、烫花等各种工艺来展现工艺美感。总而言之,明代女性头饰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文献:

《明史》

《资治通鉴》

《万年历》

《古代工艺品大赏》

《人类工艺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