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株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今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象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供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开贞,曾用笔名鼎、易坎人、麦克昂、石沱等,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在“五四”前后开始文学创作活动,他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以及史学活动总是紧紧伴随着中国革命前进的脚步。他同鲁迅一样,经历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而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是诗人、学者、战士,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作为文学家,郭沫若的主要成就在诗歌和历史剧方面。一九二一年出版的新诗集《女神》,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奠定了他作为新诗开拓者的地位。

以后陆续出版了《瓶》、《星空》、《恢复》、《前茅》等诗集。《女神》开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同鲁迅的《呐喊》一起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大型历史剧,成就了他文学生涯中又一个里程碑。除此之外,他也写了相当数量的小说、散文。

郭沫若的散文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自传,如《学生时代》、《创造十年》、《革命春秋》等。它们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作家生活斗争的历程,而且记录了中国现代史的风云变幻,感情横溢,挥洒自如。一类是杂文、政论、象收在《羽书集》、《天地玄黄》、《沸羹集》等集中的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笔锋犀利,肯祭凯切。一类是小品、游记散文,象《小品六章》、《山中杂记》等。这些作品写景、状物、抒情,既生动地描写了吟咏对象,又抒写了作家内心的情思,寄寓着某种人生哲理。郭沫若的散文创作涉及到散文中的各种文体,是卓有成就者。其文笔流畅,舒卷自如,有雄劲阔大的篇卷,亦有清新优美的小品佳作。

提到郭沫若,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个澎湃着火山喷发式的激情,吞吐着志盖寰宇般气势的诗人形象。这是因为《女神》以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恢弘壮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开一代诗风,也在新诗史上留下了郭沫若的个性特征。但是他在《女神》稍后一点时期创作的散文,却无《女神》的宏丽,而以一些清新俊逸的抒情小品和慨叹社会人生的篇章为人称道。《小品六章》即是一组著名的佳作。

作者在为《小品六章》所写的序中说道:"我在日本时生活虽是赤贫,但时有牧歌的情绪袭来,慰我孤寂的心地。我这几章小品便是随处把这样的情绪记录下来的东西。"这六章小品(收进《沫若文集》时以《路畔的蔷薇》为题)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爱情、生命的执著追求。时而用清新、流畅的笔调写出内心的欢愉,时而以优美、含蓄的文字道出孤寂的感伤。每一章都象一首诗或似一幅画。人们在评论《女神》时大多赞美它的雄奇、壮丽,同时,不无遗憾地感到,郭沫若的诗往往直抒胸臆,似乎缺少优美、含蓄。这六章小品则充分显示了郭沫若作为一个诗人的另一种审美气质。它们都可以当作散文诗来读。

郭沫若写诗往往直抒胸臆,不大注意景物的写实,读了这几章小品,我们不能不赞叹作者是状物写景的大手笔。首先,他能用寥寥数笔渲染一种意境。《夕暮》一章写我与三个孩子在屋后草场嬉戏。夕阳烧着海上的天壁,新月出现在鲜红的云缝里,草场上几条黄牛悠然长鸣,门前母鸡咯咯,鸡雏争食。作者由远到近、由大及小,以色彩、音响,把乡居生活的常景写得层层有致,勾画出一派悠远的田园牧歌风光。结尾一句"欢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霭中游泳"最是神来之笔,把人与物、情与景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如果说前面几层都是实写,象画家在画布上勾出画面的线条,最后一句虚写就是点出神韵的那几笔,将画面升华到诗的意境里去。这是虚实相间。

《水墨画》一章则是动静结合。作者抓住暴风来临前夕大地万物欲动还静那一瞬间的形态,把它逼真地描绘下来。"天空一片灰暗,没有丝毫的日光"。这是以色彩造成的压抑感突出一片静寂。喧动不息的大海以它的微波纸岸,吐出群鱼的翕动声。用大海的微动对比天空的静寂,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海中的岛屿和乌木的雕刻一样静凝着了",我坐在一只渔舟里把饭匣打开又闭上。我的烦躁不安与静凝着的岛屿对比,进一步加重了欲动还静,静中有动的气氛。这时,回首望见一座孤寂的火葬场和一股灰白色的飘忽的轻烟,把作者那种孤独、郁闷而又不甘寂寞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其次,作者能使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夕暮》以田家乐的一派清景,表现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渴慕。《路畔的蔷薇》以一束被遗弃在林荫路旁的蔷薇引起无限感怀。"蔷薇哟,我虽然不能供养你以春酒,但我要供养你以清洁的流泉,清洁的素心。""凄凄寂寂地飘零"的诗人以凄凄寂寂的感伤抚爱被遗弃的蔷薇,借以慰藉自己那孤寂的心境。《墓》是对既往生活的怀念与悲哀。作者在松林里徘徊良久,戏筑了一座砂丘做自己的坟墓。次日再来凭吊时,坟墓不见了,只剩下哭墓的"自己的灵魂"。《白发》虽不写景,但一缕白发,勾起了作者对青春、爱情的留恋与祈求。那一根白发上有甜美的回忆,也有不堪回首的怅惘,作者希望青春能为他留步。"啊,你年青的,年青的,远隔河山的姑娘哟,飘泊者自从那回离开你后又飘泊了三年,但是你的慧心替我把青春留住了。"

作者在这几章小品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是相当出色的,轻重变换,浓淡相宜。《夕暮》象一幅明丽、清新的风俗画。《水墨画》则确如一幅泼墨写意的山水画。《山茶花》几种色彩交相辉映:"鲜红的楂子"、"嫩黄的茨实"、"浓碧的山茶叶",还有和岩骨一样黑色的铁壶,里面绽开着白色的山茶,衬出一股渗透肌肤的生机,作者把清秋活在斑斓的色彩里。

《月蚀》一篇可以做说来读,因为郭沫若的身边小说大多用的散文笔法,也可以做散文读。郭沫若在"五四"时期主张文学创作是作家的"自我表现",不独他的诗歌如此,他的散文创作也大多是"夫子自道"。这是《月蚀》的主要特点。

这篇散文的构思是围绕着作者一次携家带小看月蚀的前后经过,但是作者落笔的着眼点不在记事与写人,而是抒发一腔愤懑的情感和一股怀旧的思绪。作者很善于把所写的故事、景物与回忆都化为表露感情的手段。因为经济窘迫,无法按计划去吴淞观海望月,不得不穿了洋服,假充东洋人带孩子们去黄浦公园,作者由套洋服、系领带,节外横枝,发了一通关于领带渊源的所谓新发现,在嘻笑怒骂之中表达了对帝国主义者的无比愤恨。讲到关于天狗吞月的故事时,作者引经据典写了我国的古代传说和外国的神话故事,然后笔锋一转,赞美"温柔敦厚的古之人",把"互助的精神超越乎人间以外,竟推广到了日月的身上去",以此来反衬世态人情的炎凉,抨击地球上那些总想互相啮杀,吞噬日月的狗类,还有妻子那个奇异的恶梦,作者自己对客居冈山时同字多姑娘交往的甜蜜回忆,都借以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王国维认为"景语"和"情语"没有区别,因为一切"景语"都是"情语"。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回忆了四川的风光,尤其是巫峡奇景的美奂绝伦。故乡山水的钟灵神秀在作者的心里暗示什么呢?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祖国前途的憧憬。回到那"未经跋涉的荒山","未经斧钺的森林","我们在这个亚当与夏娃做坏了的世界当中,另外可以创制一个理想世界"。

《月蚀》篇幅较长,当做小说读的话,好象头绪繁多,结构松散。但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妙处,形散而神不散,繁多而不杂乱。叙述的时空角度尽管不断变化,行文却井井有条、环环相扣。把一个个故事、回忆,一片片遐想、景物串缀起来的是作者起伏动荡的情思。文章一起首是作者从报上看到将要发生月蚀的消息,由此感慨久为都市所束缚,决定无论如何要带小儿们去观海看月。可是由于车费高昂,我不能不改变初衷,在孩子面前食了言,于是引起满肚皮的愤慨:自嘲穷人不该妄做邯郸梦,抨击在租界里华人不如狗,连亡国奴都够不上。随着这条情绪线索,写到关于月蚀的古老传说,讽刺了整个社会现实的丑恶与不公平;由妻子的一个恶梦倾诉了个人与家庭命运的困窘。愤懑之情愈膨胀,心灵上就愈有所求。因此,由黄浦江的夜色感到家乡山水在招唤,从妻子的恶梦转到自己也做了一个甜美回忆的梦,由是在精神上得到一点慰安。情绪此起彼伏,描写对象也随之而在真实与想象、时间与空间之中不断变幻。最后一笔写孩子们因为玩得尽兴,要求爹爹天天晚上带他们到公园来,我听了以后几乎流出眼泪,将情绪由变化万端闪回、定格。

以上两篇散文都是感慨社会人生、自我境遇的抒情之作。《银杏》主要是托物言志,借银杏来象征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坚韧不拔、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以赞美银杏来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决心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高风亮节。这篇散文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皖南事变"之后,正是国统区政治形势最黑暗的时候,所以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托义于物,把对反共卖国、民族投降主义的愤怒和坚贞不屈的志向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

咏物言志要在"物"与"志"之间做到妙合无间,这篇散文的艺术功力就在于此。作者处处都在描写真实的银杏,但所欲抒发的情志和寄寓象征的含义又无不从朴素无华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一开篇作者就赞美银杏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是中国才有的"国树"。这些都是植物学记载所实有的,而作者则巧妙地由此生发开去,崇扬银杏是"东方的圣者"。因为漫长的历史变迁使得银杏在自然界已经无法生存,是靠了我们祖先的人力才把这奇珍保存下来,而且把它侨迁到日本去,它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由是,赋予银杏以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象征意义。接着作者具体描绘了银杏的株干、枝杈、叶片、果实和冬夏四时的形态变化,这些也都是实写。然而,从银杏株干的端直,枝条的蓬勃,叶片的青翠、莹洁,木质的坚实,果实的丰美,形态的嶙峋、洒脱,作者深情地赞美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坚贞、庄重、不骄不媚、不畏强暴、刚毅正直,谱写下一篇真、善、美的颂歌。然后作者笔锋一转,感慨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银杏,以此讽刺、鞭挞那些丢弃民族传统,背叛民族利益的人和社会现实,点出自己希望发扬光大民族精神的深远志向。写实之中巧妙地融进诗意的想象,使这篇散文在平白、质朴的文字中含了无穷的韵味。

这篇散文同《小品六章》尽管情调大不相同,但同样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郭沫若的审美追求。用诗的语言,诗的旋律,表达出诗的意境和情趣。《银杏》也可以称之为一篇散文诗。"银杏,我思念你",起句便显出情真意切,然后通篇用第二人称"你",同银杏娓娓叙谈,诉说肺腑之言,文字中饱含着挚情。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叠句,层层扣紧银杏,反复咏叹,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造成一种音乐美。用"你美,你真,你善",铺陈出一幅幅隽永有致的画面,使情、景、志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三篇散文只能算是郭沫若散文创作的一瞥,然而这一瞥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功力与风格。他能阔大雄浑,也能纤细丽;能洋洋洒洒,也能娓娓谈;能一泻千里,也能含蓄蕴藉。应该说他写散文,也是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