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对于今天的欧洲人而言,往往就是黑暗落后的代名词,几乎没有一个欧洲人会认为中世纪是好的,他们不希望回忆那段岁月,甚至在潜意识里就想要否认中世纪的一切。那么真实的欧洲中世纪究竟是什么样的?那些构成中世纪欧洲最下层的个体,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
欧洲的中世纪,农民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被研究的主体,也很少会有学者将针对欧洲农民的生活纳入其研究领域。但是讽刺的是,中世纪的欧洲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民本身其实就是构成这个社会的基本个体,是社会的基础。
无论是欧洲的领主,骑士,教士乃至于国王的所有的生活,所有的活动,所有的行为,事实上都是建立在农民的活动基础之上的。对于中世纪的欧洲农民而言,他们最常见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劳动,繁忙的劳动,日以继夜的劳动,年复一年的劳动。
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以及畜牧业的劳动之外,这些农民还需要承担领主的徭役工作。中世纪的农业生产受限于犁的样式较为单一,所以需要非常繁重的劳作,耕地或者说是犁地往往需要男性来承担,因为这属于重体力劳动。而播种往往由女性来进行,这项工作相对“轻松”。
其一般需要由妇女将种子放入篮子或者袋子里进行手工操作,播种完毕后还需要用土将种子覆盖。等待收获期间需要时时除草,收获之际则需要将谷物脱粒后存入仓库。除此之外还有食物的具体加工,比如将谷物变成面包,啤酒,将肉产品变成香肠等等。
欧洲的农民一整年几乎都在忙碌这些事情,妇女播种每天需要行走至少十五公里,播种完后还需要使用耙子将种子覆盖。而男人犁地则需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一户农民从犁地到播种完毕,如果考虑到天气原因的话,需要至少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而在播种结束后三到四个月,就可以开始进行收割了,当时正是最为炎热的夏季,随后又是打谷脱粒,炙热的阳光和漫天的灰尘几乎能要了人命,但是农民们却需要这样工作一整个月。
中世纪的欧洲各地区实行的是两圃制或者三圃制,三圃制是说在两块土地种植时,另一块休耕,一块在早春播种,一块在秋季播种,休耕的土地期间也需要翻垦几次。两圃制相对就比较容易理解,一块耕种,一块休耕。
这几乎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战争,收获后还有秋耕,秋耕意味着再次播种,再次收获后又要再次播种,年复一年,往复循环。即便是在不耕种的时候,农民也闲不下来,他们需要为领主服徭役,还需要去收集干草和木柴,保证自己和牲畜在冬天不被冻死,还需要准备沤肥,储存食物,修缮房屋。
而其中最麻烦的就是为领主服徭役了,其中包括割草,晒草,割麦,打麦,修筑城堡等等。如果领主发起了战争,那么农民还会被征召服兵役,或者成为民夫,帮助运输物资,修筑城墙等等,这个时候就不看是不是农忙的时节了,让你去你就必须要去。
根据中世纪的一些绘画显示,欧洲的农民一月在伐木,二月在狩猎,三四月在修剪葡萄枝,五月六月又在犁地,七月在割草,八月在收获,九月在播种,十月和十一月在畜牧,十二月则在屠宰。我们当然不能将农民的时间表完全以此为准,但是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欧洲的农民根本不存在休息的概念。
欧洲中世纪的人口增长,就是建立在对农民近乎于无限制的压榨之下,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供养了欧洲的城市和商业,让欧洲得以从中世纪的黑暗泥潭中逐渐的恢复...
可是对于这些农民而言,最为残忍的事情在于,即便他们已经为了生活如此的努力,可是他们依然还是“生活的奴隶”。欧洲无论是各地的农民,他们在住宿上几乎有着一个完全无法被改变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所居住的全部都是木制的房屋。
严格来说,是以木头作为房屋的支撑或者是主体结构,同时使用茅草来充当屋顶。至于墙壁,往往就是用篱笆,泥土,草泥或者其他什么泥浆所制作的。无论是从坚固程度还是房屋的舒适度而言,这种房屋无疑都是非常糟糕的,但是欧洲的底层人没有什么选择。
因为石料的费用非常的昂贵,这并非是因为石头本身有什么价值,而是欧洲的运输费用非常的昂贵,有的时候运输费用甚至占到了其售价的60%以上。同时修建一座石头房子,需要投入一个家庭绝大多数的劳动力,工期还更长,所以对于农民而言,这样太过于奢侈了。
所以除了某些本身就盛产石料或者比较富裕的地方,比如地中海沿岸和法国南部,欧洲其他地区都无法享受这种“奢侈”。在食物上,农民们同样需要承受不小的苦难。当时小麦已经在欧洲普及,但是产量比较低,且在种植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病害。
所以欧洲的农民将一年中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小麦身上,但是农民们自己却极少能够享受到自己的这种劳动成果。因为农民生产的小麦,要么被拿去交了租,要么就是被送去了市场上出售,农民自己很少会食用小麦制品,相反他们更多食用的还是产量更大的黑麦。
黑麦比较容易打理,但是制成面包后的口感却非常的糟糕,吃起来甚至还是苦的,可是黑麦面包仍然是农民们的主食。根据当时欧洲的粮食产量来推算,一个农民家庭在收获之后,扣除来年播种的种子,交纳高昂的赋税和地租之后,剩余的粮食只能制造三百个七磅的黑麦面包。
然而一个五口之家,每年至少需要420个七磅的黑麦面包,所以挨饿几乎就是必然的。为了不让自己被活活饿死,农民们必须想方设法的去为自己补充其他的食物,比如日常种植的卷心菜,胡萝卜以及洋葱等等蔬菜,或者苹果,樱桃等较为常见的水果。
由于葡萄的种植条件较低,所以欧洲农民普遍会饮用葡萄酒,啤酒则是领主和教会为服徭役的农民所提供的主要饮品或者说是报酬。而欧洲农民的饮食结构亦是致命的,因为其过多的食用黑麦面粉所制成的面包,所以经常会出现“麦角中毒”的情况,而壮劳力病倒对于一个农民家庭而言,无异于世界末日...
对于中世纪的农民而言,旅行这种概念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农民们会出行,但是那大多也都是短途出行,早晨出门,晚上到家。恶劣的自然环境阻止了人们出行的可能性,同时茂密的森林中所掩藏的也不只有狼群,还有森林强盗和贵族们的爪牙。
对于农民而言,他们一生中所去过最远的地方,或许就是邻近的城市,附近的集市,亦或者仅仅只是旁边的村庄...
如果一定要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欧洲农民一生的生活,那么最合适不过的词汇或许就是单调,一种纯粹的单调,他们每一日,每一年,每一生,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一个欧洲农民一年到头,可能也就仅仅只是休息那么几天时间罢了。
虽然宗教规定每周日是休息日,可是这样的休息日究竟能否被贯彻其实很值得怀疑,因为欧洲农民每周至少需要为领主服徭役两到三天,留给自己工作的时间其实非常少。因此农民们每年也不过只能在圣诞节,以及复活节等节日休息那么几天。
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就是唱歌,跳舞和大吃大喝,除此之外领主和教堂还会请来一些马戏团表演戏剧节目。所谓的大吃大喝,吃喝的其实也不是自己的东西,每到节日时哪怕是领主也会难得的大方一次,为农民们提供一些丰盛的食材,让他们好好吃一顿晚餐。
除此之外,婚礼和葬礼也算是农民们难得的休闲和娱乐,当时农民的婚礼常常在酒馆中举办,这是因为英国的基督教会曾经在13世纪前下令禁止婚礼在酒馆举办,而这恰恰说明这种现象在当时非常常见。至于葬礼,往往也会被称之为“活人的消遣”,尤其是领主的葬礼,那对于农民而言或许就是一场狂欢。
不过这也仅仅只是难得的些许奢侈罢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还是非常的艰难的,中世纪英国无法维持自己日常生活,或者仅仅只能维持日常生活的农民家庭占据农民总数的78%。也就是说欧洲绝大多数农民,其实都是难以果腹的。这是因为欧洲的领主和教会对农民的剥削堪称恐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