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财经》杂志和高胜科本人,通过官方公众号承认所刊随笔文章不严谨,给文中所述地区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并给广大读者造成困扰,对此进行致歉意。可以肯定的是,高胜科因为这篇随笔文章,估计再也回不去那个生他养他的东北村庄了。
事实上,从发表这篇《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后,高胜科就已经注定被与故乡决裂,与亲属背离。即便转天高胜科在微博上进行回应,解释无意冒犯东北人、爱家乡才写此文。但文章及微博下铺天盖地的评论和漫骂,证实他所在的故乡及整个东北黑土地,是不欢迎他这种“抹黑”故乡的记者。新华社的文章中也描述,高胜科的舅舅、舅母、表弟等十余人,也都一致认为他的文章令他们非常委屈,是在埋汰(抹黑)他们。可想而知,经此一役,那个从东北村庄走出的高胜科,从此将与故乡变得陌生。
高胜科因为文章虚构失真对故乡及亲属造成极大的伤害,那么毫无疑问他应该承受社会各界对他的指责,包括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理。做错事了,受到惩罚,天经地义。但抛开高胜科这篇文章争议外,近些年,全国还有多少记者因为揭露报道家乡“丑闻”、“抹黑”家乡及没有替亲属“曝光”,而被家乡拒之门外,一样成为家乡亲邻特别是地方官员不被欢迎的人。
因为异地上学、薪酬不均等原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市场化媒体一线记者有许多异乡人。比如北京,各大媒体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外地人。有公开调查显示,湖南、河南,是媒体从业人员籍贯最多的两个省份。由于记者回老家采访,有着交通、口音、人脉等许多先天的优势,因此,一旦发生重大新闻、焦点新闻,其所在媒体负责人指派当地籍记者去报道,人选相对更为合适。一些央媒、市场化媒体在全国的驻站记者,在外派时也会或多或少考虑记者的籍贯,以便开展工作。
万事皆有两面性。当地籍记者回当地进行新闻报道,相比有着天然优势的同时,也承受着家乡从地方官员到报道对象的指责压力。除去那些宣传性报道,市场化媒体派记者去所在城市异地报道,多是异地发生了一些焦点事件或现象,确切说多是所谓的”负面新闻“。而在当地许多人看来,这些事情是”丑闻“,不能报道。如果记者回老家报道了这事,传到了全国,就是对家乡形象的损害,是对家乡的”抹黑“。
几年前,一位记者老家所在的县城发生了一起重大水污染而引发的卫生事件,地方媒体因多种原因对此少有报道披露。当地政府一位官员获悉赶来报道的这位记者老家就是本地后,找到多位熟人公关,希望不报道。报道刊发并被多家媒体转载后,这位官员在电话里大骂这位记者,称其忘恩负义,是在给家乡”抹黑“。
事实上,这种因报道家乡”丑闻“而”得罪“当地官员及熟人的事情,不少记者都曾遇到过,也困惑过。为此,一些记者再遇到家乡的事情,情愿让别人去,自己也不愿再去”得罪“家乡。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将常报道当地”丑闻“的记者,专门建立黑名单,列为不受欢迎的记者,并指示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封杀“。
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记者,是指前往当地做正常报道的记者,除了想把稿子做得扎实漂亮外,没有任何利益关联。那些想借机进行”敲诈“的记者,不在本文所述之列,也活该被家乡责骂。
此外,许多记者再也回不去故乡,还与未能给家乡亲邻”办事“有关。由于家乡亲邻对媒体业的不了解或误解,认为村里走出的这个记者,在许多人心中等同于焦点访谈、人民日报,权力能量很大,一曝光就能解决所有事。所以,家乡的亲邻们,遇到什么纠纷、不公,常会想到找家乡的”大记者“来曝光维权。殊不知,全国几十万记者中,又有几人能像焦点访谈、人民日报记者那样的能量。许多记者别说给别人维权解决难事了,即便自己遇上不公事,也一样困难重重。由于你没能力去帮家乡亲邻去解决难事,一些人就会认为你不尽力,人变了,自然而然让关系变得疏远,再也回不到当初没做记者的那种亲情。
作为许多从农村走出的记者,许多去异地媒体工作的记者,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乡愁反倒越来越浓。城市在改变着他们的血液,而故乡却因为职业等原因,离高胜科们这样的记者越来越远,再也回不到过去。但无论故乡是在沉沦,还是在发展,那片从熟悉到陌生的乡土永远(不是吧阿sir是什么梗?“不是吧阿sir”这句话在一些香港的影视剧中有着超高的出场率,让人耳熟能详,因此被很多人拿来玩梗,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不是吧阿sir,我只是抽烟又不犯法”,在不是吧阿sir,后面加一句自己想说的话,可以达到各种效果,主要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值得惦念。爱之深,才恨之切。
对他们来说,面对家乡的”丑闻“,到底是该做一个歌讼者,还是做一个批评建设者?
蓝媒汇|传媒圈第一新媒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