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波知识百科

老子为什么说“道法自然”?老子所谓的“道”不就是自然规律吗?

频道:自然之最 日期: 浏览:


古圣先贤素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探求精神,“道”是他们耗尽毕生精力,苦苦探求的科学也是哲学命题。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道学家,他用哲学的思维苦苦探索道的真谛,并法道以成德,写下了不朽名篇《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始祖。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系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故曰“有物混成”。老子认为,“道”是先天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曰“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寂寥而独立,意思就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先天的,还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特点,故曰“周行而不殆”。老子还认为,“道”的存在,正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故曰“可以为天地母”。老子定义了道,命名了道,但却又感到还未真正揭示出道的真谛,这样的道还不是恒道,故《道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老子所描述出来并命名的道,为什么还不是恒道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老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子继续探索道的真谛,认为万物趋下的本性是道“周行而不殆”的根本原因,而万物趋下的这种本性表现在水上是最为明显的,故老子说“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什么是“上善若水”?老子为什么又说水趋下的这种本性“几于道”,而不说就是道呢?

要理解“上善若水”的真义,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善”。善的本义是指事物的先天本性,无所谓良也无所谓恶,特指时才指良好的本性。这正如“臭”指气味,无所谓恶味也所谓香味,特指时才指恶味。“上善若水”的意思是说,万物的先天本性归根到底都是趋下的,不与它物争高,这种先天本性体现在水上最为显著。

水向低处流的这种先天本性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准是处于人不愿处的低陷处,这种趋下的本性实质上是万物共有的属性,用现代科学知识表述就是万有引力。老子感受到了水趋下的这种本性代表了万物最基本的属性,故曰“上善若水”。所谓“上善”者,就是指万物最基本的先天属性。老子看到水向低处流时说“上善若水”,而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两者思考的其实是同一问题。不同的是,老子当时见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近代史上的牛顿却已经是见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那么老子为什么既言“上善若水”,却否认水趋下的本性就是恒道,而仅仅说是“几于道”呢?水向低处流是大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故通常认为趋下是水的本性。然水向低处流真的是水永恒不变的本性吗?“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是绝对的吗?其实不然,水常与万物争道,洪水来时摧枯拉朽,势如猛兽,破坏力极强,遇到阻挡时还会激起滔天巨浪,君不见钱塘江的大潮么?老子实际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故谈到“上善若水”时,同时也指出水趋下的本性乃是“几于道”,而不是说就是恒道。其实,水无论是向下流还是激起滔天巨浪,飞向天空,那都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现象,都不是水的自然本性,更不是真正的自然现象,所以也就不会是恒道,故曰“几于道”。

其实,老子所命名的道,就是指事物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属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虽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刚性,但却由于局限于一个“有物混成”的复杂体系中,所以并没有完全揭示出事物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条件下的自然属性,故还不是绝对的“恒道”。在老子的思维中,恒道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绝对的自然属性。一般的道只有完全符合了事物的自然属性,才能上升为恒道。也就是说,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故曰“道法自然”。那么道与自然的本质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亦不同,老子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然,而现代人却应该早已是明明白白了。真正的自然就是隐藏在万有引力理论背后的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准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惯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始终是支配物质自身运动变化的内因和主因,这种属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故惯性定律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才是恒道,而受万有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水向下流的现象仅仅是“几于道”。

“几于道”就不是“恒道”,故老子在《道经》中开篇就说:“道可道,非恒道也。”老子感觉到了万物趋下运动并非“恒道”,却又无法领悟出什么才是恒道,故不停地孜孜以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这样描述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实际上,老子认识到道就是万物的先天本性,排除了後天形成的属性以及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属性,却没有排除物对物的现实影响。他知道“有物浑成”,物与物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却不知道物与物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有什么作用力。正因为如此,老子对道的认识也卡到了瓶颈处,陷到了“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的深处。其实,道与自然的认识瓶颈处,就在“周行而不殆”上。

老子在描述“道”时,把“周行而不殆”作为“道”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正是“周行而不殆”的理念限止了老子的思维,使老子误入了歧途而不能自拔。“周行而不殆”确实是天道运行之亘古不变的规律,但这个规律只是天道运行的一种表现形式和人们能够观察到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质的自然属性。事物最本质的自然属性是惯性,事物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而不是老子所描述的“周行而不殆”的状态。

天道“周行而不殆”的运行状态是在惯性基础上又受到了万有吸力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表面现象,而不是天体本质固有的自然属性。没有惯性,天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就会聚合在一起,而不会各行其道;如果没有万有引力,天体就会依惯性而静止在太空中或保持匀速直线的运动状态,而不会产生“周行而不殆”的现象。故“周行而不殆”的天道是惯性和万有引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老子在冥冥之中也感受到了这种自然的神力,却无法领悟其真谛,所以也就无法表达出这种更接近自然的“恒道”,故无可奈何地承认说:“道可道,非恒道也”。在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下,透过现象是不可能看到其本质的。这种恒道,其玄妙之处实不知究竟有多深也,故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肯定的是,道只是事物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固有规律,还不是事物本质的自然属性,并非是恒道,恒道就在道的最深处,也就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也可以这样说,道就是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有规律,却并不是自然的本来面目,道只是在自然的支配下产生的一种有规律的特定现象,故曰“道法自然”。

(本文共约2780字,子夏故坛原创,带你一起探习《道德经》)

2023年5月28日撰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