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假期,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到科技馆、天文馆,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位于福建厦门的珊瑚保育馆,是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创办的,也是我国首个规模化珊瑚繁育实验室。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珊瑚世界。
走进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创办的珊瑚保育馆,就像来到了海底世界。一起跟随着记者的镜头,潜入水中,打开这扇蓝色大门。
这是用水下微距镜头,记录下的多样珊瑚。为了让珊瑚更好地生长,科研人员给它们打上了特殊的蓝光。蓝色、紫色,粉红色,在特殊蓝光作用下,珊瑚的斑斓色彩缤纷显现。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馆工作人员 李琰:很多人认为珊瑚是一种或者一类植物,珊瑚实际上是一类动物。因为珊瑚本身来讲,它是由一个个小的水螅体组成的群体,是一个群体型的生物。
珊瑚虫是珊瑚的最小单位,又叫做水螅体。几十万个珊瑚虫群居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看到的珊瑚。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馆工作人员 李琰:珊瑚的多样性非常高,所以造成它的形态也非常多样。
看到的这些都是鹿角珊瑚,长得像鹿角。
这个叫蔷薇珊瑚,它是瓦片状的。
乍看之下,珊瑚似乎没有太大动静。然而,经过几个小时蹲守,我们记录到它们捕食的精彩瞬间。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馆工作人员 李琰:有一些珊瑚能够直接捕捉水中的一些浮游动物。像那朵小花就它会像一个那种小网子一样,去捕捉水中的浮游生物浮游动物,然后把它吃掉。
珊瑚是多彩的生物,然而,在这些彩色“外衣”之下,珊瑚虫体内的荧光蛋白,还会发出的微弱的荧光。科研人员给相机装上了滤镜,再用特定的灯光激发荧光,珊瑚又给我们展示了它们令人惊叹的另一面。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馆工作人员 李琰:如果你看到了红色、绿色、黄色、蓝色,这种颜色都是由荧光蛋白和色蛋白组成的,荧光蛋白就是它会发出荧光。
一些珊瑚死后,坚硬的骨骼就会变成礁石,这类珊瑚我们叫它造礁石珊瑚。它们形成的绵延不绝的珊瑚礁,给海洋中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海底家园”。而这些色彩斑斓的小鱼,就是生活在珊瑚礁里的常住居民。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馆工作人员 李琰:那个是高鳍刺尾鱼,它是啃食这些石头上的藻类,所以它可以减低那些藻类的生长,对珊瑚礁来讲也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系统之一。目前,保育馆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珊瑚生活习性研究和人工培育等工作,这也为珊瑚的野外繁育,和珊瑚礁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珊瑚保育馆工作人员 李琰:我们在野外有很多工作,比如说去做珊瑚礁修复,比如说再典型的就是种珊瑚。另一方面,还比如说底质改造,比如说是沙地或者淤泥太多的地方,我们可能会把它底质做一些改造,使它适合珊瑚生长。通过这些我们也是希望在自然状态下,我们海底的珊瑚群落可以越来越繁盛,越来越美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