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zhiyongz 阅读: 2025-11-10 19:21:04 评论:0

   计算每一口食物的卡路里,把自己塞进紧身的skims套装,手里捧着无糖的抹茶拿铁,每天吞服大量的维生素和补剂——许多在大城市生活的“中产”们,过着如此复制粘贴的健康生活。

追逐健康,变成了时下最热门的生活方式趋势。

   有人炫耀银行卡余额和理财股票,就有人炫耀体脂率和肌肉围度。这是一个无限内卷的社会,就连身体健康的指标也逃不过被放入固定的打分体系中。不过,调查显示,全球45%的消费者正经历“健康倦怠期”,全球61%的消费者感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压力,他们被要求以特定方式活得健康。健康主义文化(Healthism)正在变成新的生活压力。这事,我们得从头来说。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2025年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健康大事件,来自吃。如果你也在健康养生领域一线冲浪,那你一定喝过那碗著名的“哈佛蔬菜汤”。这个食谱精准命中了那些“又想减肥又想健康但没时间做饭”的大城市牛马上班族。如今,在盒马、叮咚买菜等一系列生鲜超市都有“哈佛蔬菜汤”的净菜售卖,食材包总重均400g,包含洗净切好的胡萝卜、南瓜、卷心菜和洋葱,售价在9.39-9.5元/份,销量和复购率都不低,可见大家对健康的需求有多迫切。只需要把南瓜、洋葱、胡萝卜、包菜这四种食材切块丢进锅里,水煮后即可出锅,甚至连盐都不加,主打的就是一个健康。看过喂猪视频的朋友有福了,这个蔬菜配套其实就是完美的猪饲料。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我也有幸曾购买过哈佛蔬菜汤净菜包,经过一番精心烹煮,得到一锅黄绿色糊状物。网红博主们力推的“清甜”滋味没品出来,倒是吃出了几分剩菜汤味儿。如同第一口豆汁,哈佛蔬菜汤混合了各种蔬菜搭配在一起的诡异味道,第一次品尝时总让人有些难以下咽。但许多人和我一样,一想到“抗炎”“抗衰”“清除自由基”,也只好捏着鼻子喝完。毕竟汤再难喝,总比喝药强。正因为这碗汤太难喝,逼得小红书上的年轻人发挥创意,把哈佛蔬菜汤爆改成麻辣香锅和杨国福麻辣烫。依次加入牛肉丸、魔芋丝、肥牛卷、咖喱粉、胡椒粉、香油......先别管健康不健康了,只要能吃进肚子就算功德无量。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哈佛蔬菜汤由日本医学博士高桥弘发明,他曾在哈佛留学,2019年他写了一本书《ハーバード大学式 免疫力アップ!いのちの野菜スープ》专门介绍这道汤,2022年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版《哈佛大学配方 提升免疫力!生命蔬菜汤》在国内畅销。

也是这位日本博士,将一道日本家庭常见的家常蔬菜汤推广成了著名的养生食谱。据他描述,这碗汤的功效包括——

1.通过抗氧化作用清除体内活性氧

2.清除体内毒素

3.增强免疫力

4.抑制过敏与炎症

5.降低血液黏稠度与预防动脉硬化

6.降血压

7.辅助治疗肥胖、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

8.调理胃肠功能

9.预防癌症。

味道先放一边不谈,能包含这么多疗效的食物,尊称一声“包治百病”不过分吧。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其中最打动当代牛马的健康流量关键词,就是“抗炎”。

抗糖危机暂时谢幕,“抗炎”的概念兴起,“慢性炎症”变成了当下年轻人最大的隐形敌人。

疲劳、腹泻、长痘、肥胖、水肿、过敏、衰老甚至是癌症——你能想到的任何身体不适或亚健康的源头,都可以被归结为“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其实是我们身体在压力或应激状态下产生的低水平炎症反应。

而“抗炎饮食”被认为可以对抗这种身体慢性炎症状态,降低疾病风险。其主要宗旨就是不吃精加工食物,多摄取有抗炎功能的天然果蔬。

比如哈佛蔬菜汤里的胡萝卜就是典型代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胡萝卜摄入量、α-胡萝卜素血浆浓度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每周摄入60g胡萝卜,癌症风险降低2%~6%;每周摄入400g,癌症风险降低10%~30%。如果血浆α-胡萝卜素水平增加50μg/L,那么总体人群癌症发病风险降低2%~16%。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在哈佛蔬菜汤占领小红书之前,“超级食物”算得上是这个赛道的老前辈。

2014年,牛津词典对超级食物(superfood)的定义为“对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丰富营养的食物”。

哈佛大学医学院总结了10种超级食物代表:浆果、富含omega-3的鱼类、羽衣甘蓝等绿色蔬菜、坚果、橄榄油、无糖酸奶、豆类、番茄、十字花科蔬菜、全谷物。

其中,姜黄、甜菜根、羽衣甘蓝、巴西莓,堪称超级食物的“四大天王”,如今已经陆续蔓延到各大茶饮品牌的菜单中。如果你也涉猎抗炎饮食,一定对以下品类如数家珍:巴西莓粉,姜黄粉、甜菜根粉、生可可粉、肉桂粉、抹茶粉、亚麻籽粉、小麦草粉、卡姆果粉、玛咖粉、螺旋藻粉、马基莓粉。只要开始养生,就有吞不完的粉粉。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回想一下2025年的茶饮市场,没有一家品牌轻易放过了“轻体瓶”这个商机。无论是甜菜根还是羽衣甘蓝,只要和“轻体”的概念搭边儿,就没有卖不出去的饮料。

这就迎来了今年另一个折磨中产人群的重磅超级食物——姜黄粉。这款来自印度的香料,在抗炎焦虑的大潮中占据统治级地位。

有研究发现,姜黄粉中特有的成分姜黄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关节疼痛,同时保护神经系统,辅助心血管健康。

姜黄粉确实很健康,但也确实是太难吃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由于姜黄粉是脂溶性成分,无法溶于水,所以流行的使用方法是加入热牛奶中饮用。但喝过的人都明白,姜黄粉的口感如同粗粝的泥沙,喝一口就粘在嗓子眼里,真的是味同嚼蜡。

古茗、宝珠奶酪等茶饮品牌都推出了姜黄系列的饮品,盒马还上架了著名的“姜黄饮”shot,浓缩的姜黄精华味道辛辣刺激,喝一口得缓半天。叠加了网红博主背书后,姜黄甚至还打入了护肤品的圈子,把抗炎抗衰几个大字写在所有地方,收割了中产人士的健康焦虑。

踩在流量前沿的盒马,和超级食物更是打得难舍难分。除了小瓶的姜黄饮,还推出了健康版的“四物戚风蛋糕”,成分分别是姜黄、肉桂、黑芝麻、抹茶。这么健康的原料,你不吃一口说不过去吧?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不管是奇亚籽、牛油果、亚麻籽油、猴面包树果、接骨木莓、卡姆果、辣木籽,还是今天的姜黄粉和肉桂粉,都起源于“白女饮食”传统。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的超级食物好赚钱。也是从白女饮食流行之后,“花青素爆炸”“清除自由基”“抗炎抗糖抗衰”变成了健康新流量。

得益于白人饭确实难吃,白女们为了养生也搞起了药食同源这一套,每天一睁眼就吃不上一口热饭,冷冷的干噎酸奶在胃袋上胡乱地拍。

最近比较火的TikTok博主,是一位美国护士@katiemortka,她的食谱几乎用“梅森瓶”就可以囊括。

@katiemortka每天都会带饭上班,而她的饮食几乎全都是无麸质超级食物,可以尊称为健康饮食的究极概念神。每天她都会提前制作隔夜燕麦,第二天午休时食用。新手看了一定会龇牙咧嘴:上班累了一天,结果还要吃一大瓶冷冰冰的肉桂燕麦,感觉连上吊都没力气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在这股健康焦虑的大潮中,人们忽略了一点:一味依赖超级食物,可能会造成营养摄取不平衡的问题。

没有哪一种单一食物——即使是超级食物——能够完全提供我们所需的所有营养和能量。2015-2020年的《美国膳食指南》建议采用健康均衡的饮食模式,将来自所有食物类别的健康选择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卡路里摄入量。

另一方面,超级食物的风靡,也离不开资本的营销手段。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的“Superfoods or Superhype”一文中指出,21世纪超级食物的出现速度加快,其背后包含科学研究、抓人的新闻标题以及食品行业的营销活动等多重因素。

70%的美国人表示,面对流行的健身、膳食与生活诀窍时,他们不知道哪些健康信息是可信的,因为这些信息一直在变化。一会儿说要无麸质,一会儿又说要吃全谷物,到底该听谁的?

对于国内的年轻人更是如此。

光是“小基数减肥的正确方法”目前就迭代了十几个版本。A说要地中海饮食,B说要生酮饮食戒断一切碳水化合物,C又说馒头是干净碳水可以随便吃——你们就不能统一话术之后再来宣讲啊?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对食物的妖魔化,也让许多年轻人不敢随便吃饭了。

添加剂、代糖、卡路里、脂肪,总有一个元素能让人停杯投箸不能食。连日常吃的油脂,也被分为好油和坏油。现代人战战兢兢,对着配料表一看就是一小时,多吃一口卡路里就恨不得挠嗓子眼。

每天硬着头皮学习白女饮食,给自己调配无糖酸奶碗+肉桂可可隔夜燕麦,实际上咽进去一口就想反刍。

“健康是健康,但每天这么吃还不如让我死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除了饮食健康,现代人在性生活方面也变得更加焦虑。

一个在社交平台流行的段子是,如今想要发生一夜情,双方都要提供传染病四项阴性证明。只有交换了HIV试纸,才敢放心地脱衣服。

性关系前先测试,变成了一项大众公认的自我保护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性传染病四项试纸的销售都在增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Brandessence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27年,自检市场规模将达到110.3亿美元,增速在14%以上。自检市场的增速,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年轻人的性观念。

还有更多嫌麻烦的人,干脆放弃了露水情缘,成为封心锁爱的孤家寡人。在情趣玩具产业如此发达的当下,可以花几百块钱解决的性欲,实在没必要冒着健康风险和陌生人产生生理接触。

性生活不再需要两个人就能完成。成人玩具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可爱因素融入性健康领域。最明显的例子是女性性玩具的崛起,它们通常兼具柔软的触感、圆润的形状、可爱的颜色设计。

甚至有女性用漫画描绘出了未来一家三口的模样:自己、震动按摩棒、一只猫。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年轻人的Z世代,在性生活方面却远不及比他们年纪更大的几代人。

一个有些颠覆认知的事实是,近三分之二的Z世代认为婚姻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制度,Z世代对性的看法比他们的父母更加保守。他们不仅对一夜情不感兴趣,而且更青睐于稳定的终身伴侣关系。

我们迎来了Z世代全面性冷淡的时代。与20年前的千禧一代相比,Z世代发生一夜情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2025年,《泰晤士报》与YouGov合作,对1000多名年轻人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62%的Z世代表示,他们不经常发生一夜情。只有约23%的人表示有过随意的性行为,这与《泰晤士报》在2004年对千禧一代的调查结果截然不同。当时,约19%的年轻人表示他们没有一夜情,而78%的人表示他们在第一次约会时就发生了性关系。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一项调查, 2021年约有30%的青少年表示有过性行为,较2019年的38%显著下降。造成这一骤降的最大因素是新冠疫情——Z世代在性探索的关键时期经历了新冠疫情,居家隔离导致他们的社交关系清零。但早在新冠疫情前,这一比例就已经开始下降:三十年前,超过一半的青少年表示有过性行为。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对待恋爱关系或许比老一辈更加认真。 

《泰晤士报》发现,21%的年轻一代认同婚姻无关紧要的观点。相比20年前,39%的千禧一代持相同观点,如今看来,人们对婚姻的接受度似乎正在提高。

千禧一代对长期婚姻的成功率持怀疑态度,而Z世代则抱持着更为理想主义的态度,许多人表示他们渴望找到灵魂伴侣。根据Her Campus Media在2024年的调查结果,超过40%的Z世代处于稳定的恋爱关系中,27%的人正在寻找另一半。此外,高达93%的Z世代表示对婚姻感兴趣。

这些数据最终指向一个幽默的事实:Z世代对前几代人放荡的生活方式作出报复性反弹的动作。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Z世代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排斥“性”这件事本身。

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布的《青少年与屏幕》报告,13-24 岁的年轻人希望在电视和电影中看到更少的性爱场景。

调查显示,44.3%的年轻人认为“媒体中的爱情戏份过多”。约39%的人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无浪漫倾向和/或无性恋角色的刻画,47.5%的人表示,性对于大多数电视节目和电影情节来说并非必要。

他们更多地把性需求转移到了互联网。他们对色情片和小众性癖如数家珍,也积极参与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然而,他们对待性的态度仅仅停留在口头讨论的阶段,不一定能真正付诸实践,至少和前几代人相比,他们实在是懒得发生性行为。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曾经的年轻人有多疯狂?可以回忆一下2007年的英剧《皮囊》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还是要谈一谈政治文化层面的因素。

罗诉韦德案加剧了Z世代年轻人对性的恐惧。对于美国年轻人来说,他们真的不想搞大肚子,被迫生下一个不在计划内的孩子。这种感觉在Z世代中非常普遍,加剧了人们对性的焦虑和恐惧,导致他们根本不想发生性行为。

MeToo运动也对年轻人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往往从性的角度思考MeToo,结果就是它引发了人们对性的诸多焦虑,而官方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资源来应对这些焦虑。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Reddit上的一篇热帖:为什么Z世代比千禧世代对待性更消极?

Z世代也被称为“放弃了夜生活”的一代人。

无论是伦敦soho区还是北京工体,彻夜蹦迪喝酒狂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们宁愿在家待着看剧刷抖音。

根据盖洛普2023年的一项调查,18岁-34岁的成年人如今的饮酒量比20年前的年轻人减少了约10% 。在另一项调查中,只有4.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2023年的普通周末或节假日“参加或举办”过聚会。

即便是参加聚会,他们也不会像前几代人那样烂醉如泥了。

在纽约餐饮界,“自然葡萄酒”(natural wine)变成了新宠儿,天然葡萄酒通常采用小规模生产,由未经任何添加剂的未加工葡萄汁发酵而成,可以让年轻人在聚会结束前都保持清醒。

27岁的迪维娅·维杰告诉《纽约时报》:“年轻人现在更倾向于选择低酒精度的饮品,而不是豪饮烈酒。”

至于是什么影响了美国年轻人对于夜生活的态度,大家给出的答案很一致——健康文化(wellness culture)。

根据盖洛普调查,年轻人尤其担心“饮酒有害健康”,目前持此观点的年轻人占52%,高于五年前的34%,这一担忧程度上升了1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中年人的担忧程度上升了13个百分点,而55岁及以上人群的担忧程度变化不大。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软性夜店”(soft clubbing)和“清醒社交”(sober socialisation)变成了欧美年轻人的夜生活关键词。

EventBrite报告称,咖啡俱乐部活动增加了478%,清晨聚会增加了20%,温泉聚会的参与人数增加了1105%。Z世代正在重新定义社交生活,他们追求的是既能娱乐身心又能滋养灵魂的体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连吸毒的欧美年轻人都变得更少了。

2023年,超过20%的Z世代保持清醒,只有10%的年轻人尝试过A类毒品。许多年轻人摒弃了酒精和毒品带来的堕落,转而投入更健康的活动,比如户外徒步、泡健身房、做瑜伽、在大自然中找到疗愈或是宅在家里做手工。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尤其是新冠疫情,大幅度唤醒了年轻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全球6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计划在2025年将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作为其日常生活安排的一部分。“数字排毒创意”和“数字排毒显化”是Pinterest上的热门话题,2025年1月至3月间分别增长了72%和273%。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lululemon在2024年报告中发现,尽管人们将健康放在首位,但大众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不断施加压力以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实际上是在降低我们的健康水平”。

一个贴近现实的案例是,我们过于注重健康数据,以至于被健康手环和体脂秤绑架了。

Vox的Adam Clark Estes发表了一篇题为《我连续六个月浑身佩戴健康追踪器,这毁了我的生活》的文章。

“最夸张的时候,我可能戴了六七个设备。一只手腕上戴着Whoop手环,另一只手腕上戴着Apple Watch,可能还戴着两三个监测戒指,手臂上还插着一两个连续血糖监测仪。”

最后,他从自己的实验中发现,让身体感觉最好的方式其实是摘下手环,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我们越追求健康,身体压力越大,精神状态越不健康。这就是“健康疲惫”的趋势。

你可以去CBD写字楼附近的健身房走走看看,许多人在加班到很晚后仍然要坚持健身举铁,爆炸的皮质醇水平让他们深夜无法入睡,只能靠服用褪黑素强制关机。第二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上班,又只能用美式咖啡强制开机。

长期以往,恶性循环,睡眠不足,身体透支。看上去是为了追求健康指标,实际上为了合上1000大卡的运动圆环,快把命搭进去了。

“健康”和“自律”指标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黄金标准,社会推崇那些极度自律、饮食洁净、肌肉线条如同刀锋般锋利的人,他们变成了某种病态的健康榜样。

健康主义如此盛行,演变成了一种道德标尺。它不再真正关乎健康,而是关乎社会地位和优越感。它在不经意间给人们贴上标签:你不自律,就是你懒惰,你无法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负责。

这种健康攀比,进一步加剧了普通人的羞耻感、焦虑和倦怠。另一方面,普通人困在眼花缭乱的补剂产品之中,把大量金钱浪费在这些消费主义衍生的健康产品上。

为了健康 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更糟糕的是,这种商业生态,完全忽视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真正的健康并不意味着每天都要喝一杯羽衣甘蓝蔬菜汁。毫无负罪感地和朋友们一起吃一顿放纵餐,睡一个踏实的好觉,可能对压力极大的当代年轻人来说“更健康”。

在“健康倦怠”趋势之下艰难生活的年轻人,也开始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少使用科技产品,走向“科技极简主义”,刻意屏蔽设备上那些不必要的推送,减少浏览社交媒体的时间,不再被所谓的健身博主和白女饮食套路pua,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让“健康”回到“健康”本身,可能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健康的事。



本文 三波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bbbr.net/articles/64665.html

标签:健康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